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1.4 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1.4.2 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商业综合体的相关概念及主要理论研究 | 第17-20页 |
2.1 商业综合体的相关概念 | 第17页 |
2.1.1 城市综合体的概念及特征 | 第17页 |
2.1.2 商业综合体的概念及特征 | 第17页 |
2.1.3 城市综合体与商业综合体的关系 | 第17页 |
2.2 商业综合体的主要理论研究 | 第17-19页 |
2.2.1 商业空间理念 | 第17-18页 |
2.2.2 城市经营理念 | 第18页 |
2.2.3 城市建筑生态理念 | 第18-1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南京市商业综合体现状分析 | 第20-24页 |
3.1 南京市商业综合体发展概况 | 第20-21页 |
3.2 南京市商业综合体类型及特点 | 第21-22页 |
3.2.1 类型 | 第21页 |
3.2.2 特点 | 第21-22页 |
3.3 南京市商业综合体SWOT分析 | 第22-2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四章 南京市商业综合体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24-41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4-28页 |
4.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24-25页 |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体系的建立 | 第25-28页 |
4.2 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28-37页 |
4.2.1 判断矩阵的构建 | 第28-32页 |
4.2.2 归一化处理 | 第32页 |
4.2.3 特征向量的计算 | 第32-33页 |
4.2.4 最大特征根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第33-35页 |
4.2.5 权重值的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4.3 南京市商业综合体模糊综合评价 | 第37-40页 |
4.3.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指标集及评语集合的确定 | 第37-38页 |
4.3.2 隶属度的确定 | 第38-39页 |
4.3.3 模糊评价矩阵的确立 | 第39页 |
4.3.4 对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的分析 | 第39-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南京市商业综合体实证研究 | 第41-70页 |
5.1 水游城 | 第42-51页 |
5.1.1 水游城的地理位置 | 第42页 |
5.1.2 水游城的特点 | 第42-47页 |
5.1.3 水游城的综合评价 | 第47-51页 |
5.2 河西万达广场 | 第51-59页 |
5.2.1 河西万达广场的地理位置 | 第51页 |
5.2.2 河西万达广场的特点 | 第51-55页 |
5.2.3 河西万达广场的综合评价 | 第55-59页 |
5.3 印象汇 | 第59-67页 |
5.3.1 印象汇的地理位置 | 第59-60页 |
5.3.2 印象汇的特点 | 第60-64页 |
5.3.3 印象汇的综合评价 | 第64-67页 |
5.4 评价总结 | 第67-68页 |
5.5 优化对策 | 第68-69页 |
5.5.1 明确选区定位 | 第68页 |
5.5.2 优化基础配置 | 第68-69页 |
5.5.3 创新运营模式 | 第6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0-71页 |
6.1 结论 | 第70页 |
6.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70-71页 |
6.2.1 创新之处 | 第70页 |
6.2.2 不足之处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