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9页 |
1.1 核小体与动态定位 | 第9-14页 |
1.1.1 表观遗传、染色质与核小体 | 第9-11页 |
1.1.2 核小体的动态定位 | 第11-14页 |
1.2 核小体位置的测定与提取 | 第14-22页 |
1.2.1 核小体位置的实验测定 | 第14-15页 |
1.2.2 核小体位置的提取 | 第15-22页 |
1.3 核小体动态定位识别 | 第22-26页 |
1.3.1 两样本动态定位识别方法 | 第23-25页 |
1.3.2 多样本动态定位识别意义 | 第25-26页 |
1.4 课题的主要工作 | 第26-29页 |
1.4.1 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6-27页 |
1.4.2 章节安排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多样本核小体动态定位识别方法 | 第29-36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核小体信号提取 | 第29-31页 |
2.2.1 核小体占位信号的计算和预处理方法 | 第29-30页 |
2.2.2 核小体信号归一化方法 | 第30-31页 |
2.3 多样本动态定位区间识别 | 第31-35页 |
2.3.1 动态定位识别技术研究 | 第31-34页 |
2.3.2 基于卡方检验的多样本核小体动态定位识别算法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多样本核小体动态定位识别技术软件工具的开发 | 第36-46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核小体数据格式 | 第36-38页 |
3.3 基于Linux系统的多样本核小体动态定位识别工具开发 | 第38-42页 |
3.3.1 开发平台、程序语言与依赖包 | 第38-40页 |
3.3.2 软件的功能模块和使用方法 | 第40-42页 |
3.4 基于Windows平台的多样本核小体动态定位识别工具开发 | 第42-43页 |
3.5 多样本核小体动态定位识别技术结果示例 | 第43-44页 |
3.6 多样本核小体动态定位识别技术意义 | 第4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多样本核小体动态定位识别技术的系统评价 | 第46-53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ROC曲线评估 | 第46-48页 |
4.2.1 TPR、FPR和ROC曲线 | 第46-47页 |
4.2.2 ROC曲线评估多样本核小体动态定位识别技术 | 第47-48页 |
4.3 与DANPOS算法对比分析 | 第48-52页 |
4.3.1 与DANPOS算法的ROC比较 | 第48-49页 |
4.3.2 与DANPOS算法的Match Ratio比较 | 第49-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酵母基因组核小体动态变化分析 | 第53-67页 |
5.1 引言 | 第53页 |
5.2 数据与方法 | 第53-54页 |
5.2.1 数据 | 第53-54页 |
5.2.2 方法 | 第54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54-66页 |
5.3.1 Dimnp技术识别出多样本核小体动态定位区域 | 第54-56页 |
5.3.2 动态区域主要集中在启动子区 | 第56-62页 |
5.3.3 动态变化在端粒区较为明显 | 第62页 |
5.3.4 动态变化基因与生物学功能有关 | 第62-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70页 |
6.1 总结 | 第67-68页 |
6.2 展望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