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 ·涂料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14页 |
| ·聚丙烯酸酯涂料目前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 ·无机涂料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 ·硅溶胶 | 第13-14页 |
| ·复合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 ·溶胶-凝胶法 | 第14-15页 |
| ·共混法 | 第15-16页 |
| ·插层法 | 第16页 |
| ·原位聚合法 | 第16-20页 |
| ·有机-无机复合乳液合成机理 | 第20-23页 |
| ·静电作用机理 | 第20-21页 |
| ·化学键作用机理 | 第21页 |
| ·接枝机理 | 第21-22页 |
| ·吸附层媒介机理 | 第22-23页 |
| ·硅溶胶/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应用 | 第23-24页 |
| ·纳米涂料 | 第23页 |
| ·光学材料 | 第23-24页 |
| ·医学材料 | 第24页 |
| ·造纸和纺织 | 第24页 |
|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26-31页 |
| ·实验原料及主要装置 | 第26-27页 |
| ·主要原材料规格及来源 | 第26页 |
|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 ·合成工艺与涂膜制备 | 第27-28页 |
| ·乳液的合成工艺 | 第27-28页 |
| ·涂膜的制备 | 第28页 |
| ·性能测试与表征 | 第28-31页 |
| ·乳液外观评价 | 第28页 |
| ·单体转化率的测定 | 第28页 |
| ·凝聚率的测定 | 第28-29页 |
| ·贮存稳定性测试 | 第29页 |
| ·稀释稳定性测试 | 第29页 |
| ·钙离子稳定性测试 | 第29页 |
| ·冻融稳定性测试 | 第29页 |
| ·机械稳定性测试 | 第29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 第29页 |
|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29-30页 |
| ·成膜性能 | 第30页 |
| ·涂膜硬度测试 | 第30页 |
| ·吸水率测试 | 第30-31页 |
| 3 阳离子型热引发体系中硅溶胶/聚丙烯酸酷复合乳液的合成与研究 | 第31-48页 |
| ·配方设计实验 | 第31-35页 |
| ·单体种类及比例的确定 | 第31-32页 |
| ·引发剂浓度的确定 | 第32-33页 |
| ·TEOS浓度的确定 | 第33-35页 |
| ·聚合工艺的确定 | 第35-39页 |
| ·聚合反应温度的确定 | 第35-36页 |
| ·pH值的确定 | 第36-37页 |
| ·有机单体滴加速度的确定 | 第37-38页 |
| ·搅拌速度的确定 | 第38-39页 |
| ·乳液结构 | 第39-43页 |
| ·透射电镜分析(TEM) | 第39-40页 |
|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40-43页 |
| ·TEOS浓度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第43-48页 |
| ·TEOS浓度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 第43-45页 |
| ·TEOS浓度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第45-48页 |
| 4 阴离子型热引发体系中硅溶胶/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合成与研究 | 第48-54页 |
| ·配方设计实验 | 第48-50页 |
| ·单体种类及比例的确定 | 第48页 |
| ·引发剂浓度的确定 | 第48-49页 |
| ·TEOS浓度的确定 | 第49-50页 |
| ·聚合工艺的确定 | 第50-51页 |
| ·聚合反应温度的确定 | 第50页 |
| ·pH值的确定 | 第50-51页 |
| ·有机单体滴加速度的确定 | 第51页 |
| ·搅拌速度的确定 | 第51页 |
| ·乳液结构的透射电镜分析(TEM) | 第51-54页 |
| 5 阳离子型热分解体系与阴离子型热分解体系中硅溶胶/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性能的比较 | 第54-55页 |
| 结论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