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东砂页岩红壤区不同林分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言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水土保持效应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1.2.1 水土保持效应研究的发展过程 | 第13-17页 |
1.2.2 水土保持效应评价研究 | 第17-18页 |
1.2.3 水土保持效应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9页 |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21-22页 |
2.1.1 地理位置概况 | 第21页 |
2.1.2 气候水文概况 | 第21页 |
2.1.3 地形地貌概况 | 第21-22页 |
2.1.4 植被概况 | 第22页 |
2.1.5 试验地概况 | 第22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2-28页 |
2.2.1 样地选择与设置 | 第22-23页 |
2.2.2 样地植物的调查 | 第23-24页 |
2.2.3 不同林分持水效应的测定 | 第24页 |
2.2.4 不同林分土壤保持效应的测定 | 第24-28页 |
2.2.5 数据整理和分析 | 第28页 |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51页 |
3.1 样地植被特征 | 第29-31页 |
3.1.1 林分结构特征 | 第29-30页 |
3.1.2 林地内生物现存量 | 第30-31页 |
3.2 不同林分持水效应 | 第31-37页 |
3.2.1 林冠与林下植被层的持水效应 | 第31-32页 |
3.2.2 枯枝落叶层的持水效应 | 第32-37页 |
3.3 不同林分土壤保持效应 | 第37-46页 |
3.3.1 林地内土壤物理特征 | 第37-41页 |
3.3.2 林地土壤的持水能力 | 第41-42页 |
3.3.3 不同林地土壤层抗侵蚀性能 | 第42-45页 |
3.3.4 不同水土保持林年地表径流量和年产沙量 | 第45-46页 |
3.4 水土保持效应评价 | 第46-51页 |
3.4.1 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指标分析 | 第46-48页 |
3.4.2 不同林分水土保持效应综合评价 | 第48-51页 |
4 结论和讨论 | 第51-55页 |
4.1 结论 | 第51-53页 |
4.2 讨论 | 第53-54页 |
4.3 创新点 | 第54-55页 |
5 不足与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