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软件工程论文

基于Web2.0的教师督导平台的设计与构建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4-7页
目录第7-11页
绪论第11-19页
 第一节 选题缘由第11-13页
  一、教师督导: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保障第11页
  二、Web 2.0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第11-12页
  三、互联网技术促进教育信息化第12-13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第13-16页
  一、教师督导理论体系研究现状第13-14页
  二、Web2.0技术研究现状第14-15页
  三、教师督导平台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第16-18页
  一、研究内容第16-17页
  二、研究意义第17-18页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8-19页
第一章 教师督导理论体系第19-31页
 第一节 教师督导的起源发展和概念形成第19-22页
  一、教师督导的起源和发展第19-21页
  二、教师督导的概念形成第21-22页
 第二节 教师督导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第22-29页
  一、教师督导与教师评价的对比分析第22-23页
  二、教师督导的类型和模式第23-29页
 第三节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二章 Web2.0技术框架体系第31-39页
 第一节 Web2.0的概念第31-33页
 第二节 Web2.0的主要应用第33-35页
  一、Blog——博客/网络日记第33页
  二、RSS/Atom——信息聚合第33页
  三、Tag——社会化标签第33-34页
  四、P2P——对等互联网第34页
  五、WIKI——百科全书第34页
  六、AJAX——阿贾克斯第34-35页
  七、SNS——社会化网络软件第35页
  八、Digg——掘客第35页
 第三节 Web2.0的特点第35-37页
  一、用户参与信息提供第36页
  二、Web2.0对交互性的强调第36页
  三、合乎Web规范的站点开发第36页
  四、Web2.0的核心是理念而不是技术第36-37页
 第四节 Web 2.0的原则第37-38页
  一、平台原则第37页
  二、相信用户的力量第37页
  三、重视数据第37页
  四、软件维护大于开发第37-38页
  五、跨平台、跨终端第38页
  六、注重用户感受第38页
 第五节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教师督导平台的构建第39-47页
 第一节 教师督导平台的构建的可行性与优越性第39-41页
  一、教师督导平台的构建的可行性第39-40页
  二、教师督导平台的构建的优越性第40-41页
 第二节 Web2.0与教师督导在理念上的整合第41-42页
  一、主动共同参与第41-42页
  二、注重交互第42页
  三、对参与者的重视第42页
 第三节 基于Web2.0的教师督导模式的构建第42-46页
  一、Blog--教师成长体验和督导活动总结模式第42-44页
  二、RSS、SNS与IM(即时通信)---督导角色交互模式第44页
  三、Tag---教育教学问题解决模式第44-45页
  四、Wiki---督导活动实施模式第45页
  五、Digg--督导内容价值评判模式第45-46页
  六、AJAX---在线督导模式第46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基于Web2.0的教师督导平台设计第47-63页
 第一节 开发工具与语言第47页
 第二节 概要设计第47-50页
  一、督导博客第49页
  二、在线督导第49页
  三、个人博客维护第49-50页
 第三节 数据库设计第50-59页
  一、教师用户表第50-51页
  二、用户角色表第51-52页
  三、督导活动表第52页
  四、活动评价表第52-54页
  五、活动参加者表第54-55页
  六、个人成长事件表第55页
  七、同伴表第55-56页
  八、小组成员表第56-57页
  九、结题报告表第57-58页
  十、结题报告版本表第58-59页
  十一、在线信息表第59页
 第四节 页面模块设计第59-62页
  一、首页内容模块设计第59-61页
  二、教师督导活动页面设计第61页
  三、在线系统页面设计第61-62页
  五、个人主页页面模块设计第62页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五章 研究结论第63-65页
 第一节 研究总结第63-64页
 第二节 后续展望第64-65页
附录第65-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73-75页
致谢第75-77页
个人简历第77-80页
附件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图像分割的方法研究
下一篇:RFID安全协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