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导论 | 第9-19页 |
(一) 问题研究缘由 | 第9-11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五)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生生互动中教师角色的理论探析 | 第19-26页 |
(一) 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1. 社会互动理论 | 第19页 |
2. 认知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0-21页 |
4. 群体动力学理论 | 第21-22页 |
5. 社会角色理论 | 第22-23页 |
(二)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3-26页 |
1. 互动 | 第23页 |
2. 生生互动 | 第23-24页 |
3. 角色 | 第24-25页 |
4. 教师角色 | 第25-26页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生生互动中教师的多重角色及实现状况 | 第26-35页 |
(一) 教师组织开展生生互动的主要目标 | 第26-27页 |
1. 以学生为互动学习主体,促进主体性发展 | 第26页 |
2. 以尊重个体差异性为基础,促进社会化发展 | 第26-27页 |
3. 以育人为根本,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 第27页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生互动中教师的多重角色 | 第27-31页 |
1. 学生学习的信任和激励者 | 第27-28页 |
2. 互动学习方案的设计者 | 第28-29页 |
3. 互动实施的组织和指导者 | 第29页 |
4. 生生冲突的调适者 | 第29-30页 |
5. 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利用者 | 第30页 |
6. 互动的反思引领者 | 第30-31页 |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生互动中的教师角色实现状况 | 第31-35页 |
1. 设计者角色偏离:互动设计不科学 | 第31-32页 |
2. 组织引导者角色偏离:袖手旁观或权威控制 | 第32-33页 |
3. 冲突调适者角色偏离:压制冲突 | 第33-34页 |
4. 生成性资源开发利用者角色偏离:开发与利用过于随意 | 第34页 |
5. 反思引领者角色偏离:评判痕迹明显 | 第34-35页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生生互动中教师角色实现问题的原因探析 | 第35-43页 |
(一) 教师角色意识不强 | 第35-37页 |
1. 缺乏对角色地位的清晰认知 | 第35-36页 |
2. 缺乏对角色规范的深入了解 | 第36-37页 |
(二) 教师角色能力不足 | 第37-41页 |
1. 合作交往能力不足 | 第37-38页 |
2. 价值观念引导能力不足 | 第38-39页 |
3. 课堂冲突管理能力不足 | 第39页 |
4. 生成性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不足 | 第39-40页 |
5. 反思引领能力不足 | 第40-41页 |
(三) 教师角色行为不当 | 第41-43页 |
1. 偏袒与忽视行为明显 | 第41页 |
2. 训诫与理解行为失衡 | 第41-43页 |
五、高中思想政治课生生互动中教师角色有效实现的行动探索 | 第43-51页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生互动中教师角色有效实现的策略 | 第43-45页 |
1. 角色意识培养:教师角色有效实现的前提 | 第43页 |
2. 角色能力提升:教师角色有效实现的关键 | 第43-44页 |
3. 角色行为完善:教师角色有效实现的重要途径 | 第44页 |
4. 学校条件支撑:教师角色有效实现的保障 | 第44-45页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生互动中教师角色有效实现的教学探讨 | 第45-51页 |
1. 学生学习的信任和激励者的角色实现 | 第48页 |
2. 互动学习方案的设计者的角色实现 | 第48-49页 |
3. 互动实施的组织和指导者的角色实现 | 第49-50页 |
4. 生生冲突管理者的角色实现 | 第50页 |
5. 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利用者的角色实现 | 第50页 |
6. 互动的反思引领者的角色实现 | 第50-51页 |
六、结语与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一) 研究的回顾与总结 | 第51页 |
(二) 后续研究的展望 | 第51-52页 |
注释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