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6-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3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8页 |
1.4 研究工作基础 | 第18-19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6 研究体系构建 | 第23-28页 |
2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 第28-36页 |
2.1 山水城市理论 | 第28-31页 |
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31-33页 |
2.3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 第33-36页 |
3 莱阳山水资源要素评估与分析 | 第36-90页 |
3.1 山水资源要素提取与价值评估 | 第36-39页 |
3.2 莱阳山水资源要素评估与分析 | 第39-90页 |
3.2.1 区域山水资源要素评估与分析 | 第39-60页 |
3.2.2 流域山水资源要素评估与分析 | 第60-90页 |
4 莱阳“山·水·城“互动协调与模式研究 | 第90-106页 |
4.1 山、水、城的空间互动 | 第90-93页 |
4.1.1 山、水与城市的空间格局关系 | 第90-92页 |
4.1.2 山、水与城市的空间格局类型 | 第92-93页 |
4.2 山、水、城互动机制与模式 | 第93-97页 |
4.2.1 山、水、城影响机制 | 第93-95页 |
4.2.2 山、水、城互动模式探索 | 第95-97页 |
4.3 莱阳“山·水·城”互动推演研究 | 第97-103页 |
4.3.1 观史——莱阳“山·水·城”演进历程总结 | 第97-99页 |
4.3.2 晓今——莱阳“山·水·城”发展契机捕捉 | 第99-101页 |
4.3.3 展望——莱阳“山·水·城”一体化目标定位 | 第101-10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3-106页 |
5 莱阳“山·水·城”一体化的规划控制策略 | 第106-140页 |
5.1 宏观层面的规划控制——市域尺度 | 第107-131页 |
5.2 中观层面的规划控制——流域尺度 | 第131-134页 |
5.3 微观层面的规划控制——单元尺度 | 第134-13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9-14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40-143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140-141页 |
6.2 论文展望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7页 |
作者简历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