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9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3 研究范畴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2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25-26页 |
1.4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27-29页 |
第2章 情商教育理论概述 | 第29-35页 |
2.1 情商的基本内涵 | 第29-33页 |
2.1.1 情商的概念 | 第29-30页 |
2.1.2 情商的特征研析 | 第30-32页 |
2.1.3 情商与智商的关系 | 第32-33页 |
2.2 职场发展与情商的关系 | 第33-34页 |
2.3 情商教育的基本内涵 | 第34-35页 |
第3章 大学生情商现状分析——基于对广西大学的调查 | 第35-52页 |
3.1 大学生情商状况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 第35-38页 |
3.1.1 调查对象 | 第35页 |
3.1.2 调查内容和问卷设计 | 第35页 |
3.1.3 问卷回收 | 第35-38页 |
3.2 大学生情商素质现状 | 第38-48页 |
3.2.1 对情商的认识 | 第38-40页 |
3.2.2 自我认知能力 | 第40-41页 |
3.2.3 自我控制能力 | 第41-43页 |
3.2.4 自我激励能力 | 第43-45页 |
3.2.5 认知他人能力 | 第45-46页 |
3.2.6 人际关系管理能力 | 第46-48页 |
3.2.7 小结 | 第48页 |
3.3 大学生情商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8-52页 |
3.3.1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首要原因 | 第48-49页 |
3.3.2 学校教育的不足是主要原因 | 第49-50页 |
3.3.3 社会环境的影响是重要原因 | 第50页 |
3.3.4 个人教育的忽视是根本原因 | 第50-52页 |
第4章 高校情商教育现状分析——基于对广西大学的调查 | 第52-67页 |
4.1 高校情商教育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 第52-55页 |
4.1.1 调查对象 | 第52页 |
4.1.2 调查内容和问卷设计 | 第52页 |
4.1.3 问卷回收 | 第52-55页 |
4.2 高校情商教育现状 | 第55-63页 |
4.2.1 广西大学情商教育取得的成绩 | 第55-57页 |
4.2.2 高校情商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57-63页 |
4.2.3 小结 | 第63页 |
4.3 高校情商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63-67页 |
4.3.1 高校对情商教育不够重视 | 第63-64页 |
4.3.2 高校教师情商素质不高 | 第64-65页 |
4.3.3 高校未建立完善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机制 | 第65-66页 |
4.3.4 高校未搭建与社会接轨的情商教育实践平台 | 第66-67页 |
第5章 高校开展情商教育的建议 | 第67-75页 |
5.1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开展情商教育的重要性 | 第67页 |
5.2 大学生情商教育体系的构建 | 第67-68页 |
5.3 大学生情商教育途径 | 第68-72页 |
5.3.1 牢固树立情商教育的理念 | 第68-69页 |
5.3.2 构建完善的情商教育课程体系 | 第69-70页 |
5.3.3 专业教育中渗透情商教育 | 第70-71页 |
5.3.4 构建完善的情商教育实践训练体系 | 第71-72页 |
5.4 大学生情商教育保障机制 | 第72-75页 |
5.4.1 构建高校教师情商培养机制 | 第72页 |
5.4.2 构建情商教育常态化评价机制 | 第72-73页 |
5.4.3 搭建与社会接轨的情商教育实践平台 | 第73-74页 |
5.4.4 构建大学生情商教育的自我管理和训练机制 | 第74-75页 |
结语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 | 第80-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