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1 我国输电线路的发展状况 | 第14-15页 |
1.1.2 风偏闪络对输电线路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1 国外学者对于导线风偏研究 | 第16-18页 |
1.2.2 国内学者采用静力方法分析风偏 | 第18页 |
1.2.3 国内学者采用动力方法分析风偏 | 第18-19页 |
1.2.4 国内外输电线路规范关于风偏计算风荷载取值的差别 | 第19-20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0-22页 |
1.3.1 考虑气动阻尼效应的输电线路动力风偏计算 | 第20页 |
1.3.2 我国规范风偏计算方法及与多国规范对比 | 第20-21页 |
1.3.3 利用频域法计算导线风偏 | 第21页 |
1.3.4 导线的等效静力风荷载 | 第21-22页 |
第2章 考虑气动阻尼效应的输电线路风偏动态计算 | 第22-37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考虑气动阻尼的动力学公式 | 第22-24页 |
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4-27页 |
2.3.1 八跨线路的原始参数 | 第24-25页 |
2.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5-26页 |
2.3.3 输电线路动力特性 | 第26-27页 |
2.4 风速的模拟 | 第27-31页 |
2.4.1 平均风速模拟 | 第28页 |
2.4.2 脉动风速模拟 | 第28-30页 |
2.4.3 风速模拟结果 | 第30-31页 |
2.5 有限元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2.6 采用ASCE No.74所提供气动阻尼 | 第33-35页 |
2.6.1 ASCE No.74中的气动阻尼公式 | 第33-34页 |
2.6.2 采用ASCE No.74气动阻尼有限元结果 | 第34-3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我国规范风偏计算方法及与多国规范对比 | 第37-57页 |
3.1 引言 | 第37-38页 |
3.2 风偏计算模型讨论 | 第38-41页 |
3.2.1 弦多边模型 | 第38-39页 |
3.2.2 刚体直棒模型 | 第39-40页 |
3.2.3 多自由度连续多跨模型 | 第40页 |
3.2.4 单摆模型正确性讨论 | 第40-41页 |
3.3 动力放大系数取值 | 第41-42页 |
3.4 多国规范线路风偏风荷载的对比 | 第42-55页 |
3.4.1 输电线路风荷载计算公式 | 第42-44页 |
3.4.2 荷载系数γ | 第44页 |
3.4.3 风速的取值 | 第44-50页 |
3.4.4 体型系数C_d | 第50页 |
3.4.5 η系数对比 | 第50-53页 |
3.4.6 八跨模型按多国规范计算风荷载值 | 第53-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利用频域法计算导线风偏 | 第57-72页 |
4.1 引言 | 第57-58页 |
4.2 基于频域算法的导线风偏响应基本理论 | 第58-62页 |
4.2.1 频域法计算导线风偏响应的过程 | 第58-61页 |
4.2.2 导线使用频域算法的条件讨论 | 第61-62页 |
4.3 单跨导线算例 | 第62-70页 |
4.3.1 单跨导线的有限元建模 | 第62-63页 |
4.3.2 导线模型施加平均风荷载 | 第63-67页 |
4.3.3 频域法计算结果 | 第67-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5章 导线的等效静力风荷载 | 第72-82页 |
5.1 引言 | 第72-73页 |
5.2 风致响应分类 | 第73-74页 |
5.3 导线风偏响应在频域上的表现 | 第74-75页 |
5.4 导线风致响应的计算方法及其对应的等效静力风荷载 | 第75-78页 |
5.4.1 平均响应 | 第75-76页 |
5.4.2 背景响应 | 第76-77页 |
5.4.3 总响应 | 第77-78页 |
5.5 导线等效静力风荷载求解 | 第78-8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5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82-84页 |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作者简历 | 第90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