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页岩储层气体多尺度渗流规律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储层体积压裂表征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3 基质与裂缝耦合渗流和产能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4 页岩储层渗透率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1 页岩体积压裂后储层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18页 |
1.3.2 建立页岩气储层基质和裂缝耦合稳定渗流数学模型 | 第18-19页 |
1.3.3 模型的求解和结果分析 | 第19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5 创新点 | 第19-21页 |
2 页岩储层体积压裂后水平井稳定渗流模型的建立 | 第21-31页 |
2.1 页岩储层体积压裂水平井渗流物理模型 | 第21-27页 |
2.1.1 基质区物理模型 | 第22-23页 |
2.1.2 微裂缝网网络区物理模模型 | 第23-26页 |
2.1.3 水力压裂缝物理模型 | 第26-27页 |
2.2 页岩气储层体积压裂水平井渗流数学模型 | 第27-30页 |
2.2.1 页岩储层基质区中渗流模型 | 第27-28页 |
2.2.2 页岩储层天然微裂缝网络中渗流模型 | 第28-29页 |
2.2.3 页岩储层人工裂缝中渗流模型 | 第29-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页岩储层基质渗透率模型研究 | 第31-46页 |
3.1 页岩气在储层基质中的流动状态分析 | 第31页 |
3.2 页岩储层基质渗透率模型的建立 | 第31-44页 |
3.2.1 气体在纳米孔隙中的过渡扩散 | 第32-33页 |
3.2.2 气体在纳米孔隙中的滑移流 | 第33页 |
3.2.3 气体在纳米孔隙表面扩散 | 第33-35页 |
3.2.4 气体在纳米孔隙中的渗透率模型 | 第35-36页 |
3.2.5 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第36-44页 |
3.3 模型的验证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页岩储层微裂缝网络渗透率模型研究 | 第46-56页 |
4.1 页岩储层微裂缝网络形态 | 第46页 |
4.2 页岩储层微裂缝网络渗透率模型的建立 | 第46-51页 |
4.3 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第51-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 页岩储层体积压裂后稳定渗流产能模型研究 | 第56-71页 |
5.1 页岩储层水力压裂缝渗透率模型研究 | 第56-58页 |
5.2 页岩储层体积压裂水平井单条裂缝稳定渗流产能模型 | 第58-61页 |
5.3 页岩产能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61-70页 |
5.3.1 页岩气产能q随地层压力ep的变化 | 第64页 |
5.3.2 页岩气产能q随井底流动压力wp的变化 | 第64-65页 |
5.3.3 页岩气产能q随地层温度T的变化 | 第65-66页 |
5.3.4 页岩气产能q随基质区渗透率mk的变化 | 第66页 |
5.3.5 页岩气产能q随微裂缝网络渗透率fk的变化 | 第66-67页 |
5.3.6 页岩气产能q随水力裂缝渗透率Fk的变化 | 第67-68页 |
5.3.7 页岩气产能q随气藏供给半径er的变化 | 第68页 |
5.3.8 页岩气产能q随井底供给半径wr的变化 | 第68-69页 |
5.3.9 页岩气产能q随天然微裂缝网络折算半径m1r的变化 | 第69-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