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2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2-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中继系统的发展与演进 | 第18-22页 |
1.2.1 系统模型 | 第18-19页 |
1.2.2 中继系统的容量 | 第19-20页 |
1.2.3 中继系统的主要研究 | 第20-22页 |
1.3 中继系统的编码设计研究现状 | 第22-30页 |
1.3.1 信道编码协作方案 | 第22-24页 |
1.3.2 网络编码协作方案 | 第24-28页 |
1.3.3 联合网络-信道编码协作方案 | 第28-30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30-33页 |
第二章 多址接入中继系统模型及传输策略 | 第33-47页 |
2.1 多址接入中继信道模型 | 第33-36页 |
2.1.1 正交多址接入中继信道模型 | 第34-35页 |
2.1.2 非正交多址接入中继信道模型 | 第35-36页 |
2.2 多址接入中继信道的容量域 | 第36-45页 |
2.2.1 正交多址接入中继信道的容量 | 第36-37页 |
2.2.2 非正交多址接入中继信道的容量 | 第37-41页 |
2.2.3 非正交多址接入中继信道的仿真结果 | 第41-4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适用于MARC的速率兼容网络LDPC码设计 | 第47-63页 |
3.1 引言 | 第47-48页 |
3.2 适用于MARC的网络LDPC码 | 第48-50页 |
3.3 速率兼容网络LDPC码的设计 | 第50-55页 |
3.3.1 几个定义 | 第50-51页 |
3.3.2 译码恢复错误概率 | 第51-53页 |
3.3.3 速率兼容网络LDPC码的删余算法 | 第53-55页 |
3.4 基于差分进化的网络LDPC码的设计 | 第55-57页 |
3.4.1 网络LDPC码的门限值分析 | 第55-56页 |
3.4.2 网络LDPC码的度分布的优化设计 | 第56-57页 |
3.5 性能分析 | 第57-62页 |
3.5.1 速率兼容网络LDPC码的性能分析 | 第57-59页 |
3.5.2 基于差分进化的网络LDPC码的性能分析 | 第59-62页 |
3.6 本章小节 | 第62-63页 |
第四章 基于分布式RS码的中继转发策略设计 | 第63-77页 |
4.1 引言 | 第63-64页 |
4.2 MARC下基于混合DF策略的方案 | 第64-71页 |
4.2.1 系统模型 | 第64-65页 |
4.2.2 基于混合DF策略的编译码方案 | 第65-68页 |
4.2.3 基于网络编码的RS码设计 | 第68-71页 |
4.3 转发策略的设计 | 第71-74页 |
4.3.1 基于转发的阈值 | 第71-72页 |
4.3.2 阈值优化 | 第72-74页 |
4.4 仿真结果 | 第74-76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76-77页 |
第五章 MARC的一种半速率可逆码的设计 | 第77-95页 |
5.1 引言 | 第77-78页 |
5.2 半双工多址接入中继系统 | 第78-81页 |
5.2.1 系统模型 | 第78-79页 |
5.2.2 编译码方案 | 第79-80页 |
5.2.3 传输速率的分析 | 第80-81页 |
5.3 基于半速率可逆码的双层LDPC码的设计 | 第81-88页 |
5.3.1 半速率可逆码 | 第81-84页 |
5.3.2 基于半速率可逆码构造双层LDPC码 | 第84-86页 |
5.3.3 基于双层LDPC码的目的端译码器结构 | 第86-88页 |
5.4 采用半速率可逆码的双层LDPC码阈值分析 | 第88-92页 |
5.5 仿真结果 | 第92-94页 |
5.6 结论 | 第94-95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95-97页 |
附录 | 第97-101页 |
附录A | 第97-98页 |
附录B | 第98页 |
附录C | 第98-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作者简介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