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调解权威的理性分析--以韦伯权威类型理论为分析工具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3 研究方法与具体思路 | 第12-14页 |
第2章 韦伯视野下中国乡村调解权威的类型分析 | 第14-23页 |
2.1 韦伯的“权威类型”理论 | 第14-16页 |
2.1.1 何谓权威? | 第14页 |
2.1.2 权威的正当性来源 | 第14-15页 |
2.1.3 权威的三种类型 | 第15-16页 |
2.2 中国乡村调解中的“传统型权威” | 第16-17页 |
2.2.1 宗族权威的产生 | 第16-17页 |
2.2.2 宗族权威的现代演变 | 第17页 |
2.3 中国乡村调解中的“克里斯玛型权威” | 第17-20页 |
2.3.1 古代乡村调解中的政治精英 | 第18页 |
2.3.2 当代乡村调解中的基层精英 | 第18-20页 |
2.4 中国乡村调解中的“法理型权威” | 第20-23页 |
2.4.1 乡村调解权威的类型转变 | 第21页 |
2.4.2 法理型权威的主导 | 第21-23页 |
第3章 当代中国乡村调解权威的困境及其审思 | 第23-30页 |
3.1 三种权威类型的现实困境 | 第23-26页 |
3.1.1 传统型权威的逐渐式微 | 第23-24页 |
3.1.2 克里斯玛型权威的难以为继 | 第24-25页 |
3.1.3 法理型权威的艰难生长 | 第25-26页 |
3.2 韦伯的“理想类型”与中国的现实审思 | 第26-30页 |
3.2.1 三种权威类型的内在关系 | 第27-28页 |
3.2.2 中国乡村调解权威的发展境遇 | 第28-30页 |
第4章 中国乡村调解权威的未来发展 | 第30-37页 |
4.1 外部法治建设 | 第30-31页 |
4.1.1 外部法治建设之基础性 | 第30页 |
4.1.2 外部法治建设之可行性 | 第30-31页 |
4.2 内部制度构建 | 第31-37页 |
4.2.1 调解制度化之必要性 | 第31-33页 |
4.2.2 调解制度之具体设计 | 第33-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