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Ⅴ族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磷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储锂机制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21页
    1.1 锂离子电池发展概况第9-11页
        1.1.1 锂离子电池产生及发展第9-10页
        1.1.2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第10-11页
    1.2 锂离子电池基本构造及特性第11-12页
        1.2.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1页
        1.2.2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第11-12页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12-16页
        1.3.1 氧化钴锂(LiCoO_2)第13-14页
        1.3.2 氧化镍锂(LiNiO_2)第14页
        1.3.3 氧化锰锂(LiMn_2O_4)第14-15页
        1.3.4 磷酸铁锂(Li FePO_4)第15页
        1.3.5 其它正极材料第15-16页
    1.4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第16-19页
        1.4.1 碳基负极材料第16-17页
        1.4.2 硅基负极材料第17页
        1.4.3 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负极材料第17-18页
        1.4.4 磷烯基负极材料第18-19页
    1.5 选题依据和内容第19-21页
第2章 理论方法与基本原理第21-25页
    2.1 第一性原理方法第21-23页
        2.1.1 波恩-奥本海默(Born-Oppenheimer)近似第21页
        2.1.2 Hohenberg-Kohn定理第21-22页
        2.1.3 Kohn-sham方程第22页
        2.1.4 交换关联泛函第22-23页
    2.2 过渡态理论第23-25页
        2.2.1 弹性带方法第23-24页
        2.2.2 轻推弹性带方法(NEB)第24页
        2.2.3 爬坡弹性带方法(CI-NEB)第24-25页
第3章 晶体磷烯和缺陷的磷烯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第25-34页
    3.1 研究背景第25页
    3.2 计算方法与模型第25-26页
    3.3 晶体磷烯中锂的吸附和扩散性质第26-30页
        3.3.1 晶体磷烯中的锂吸附第26-28页
        3.3.2 电子性质第28-29页
        3.3.3 扩散性质第29-30页
    3.4 缺陷磷烯中锂的吸附和扩散性质第30-33页
        3.4.1 单空位缺陷磷烯的结构第30页
        3.4.2 单空位缺陷磷烯中的锂吸附第30-31页
        3.4.3 电子性质第31-32页
        3.4.4 扩散性质第32-33页
    3.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4章 磷烯-石墨烯异质结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第34-44页
    4.1 研究背景第34页
    4.2 计算方法与模型第34-35页
    4.3 磷烯-石墨烯异质结电化学性质的研究第35-43页
        4.3.1 磷烯-石墨烯异质结的结构稳定性第35-36页
        4.3.2 磷烯-石墨烯异质结中的锂吸附第36-37页
        4.3.3 电子性质第37-40页
        4.3.4 扩散性质第40-42页
        4.3.5 力学性质第42-43页
    4.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44-46页
    5.1 结论第44-45页
    5.2 展望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5页
致谢第55-5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星际未认证红外谱带载体结构与天体环境的关系
下一篇:Mn4+及g-C3N4敏化下的稀土离子近红外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