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1.3.1 教师流动 | 第11页 |
1.3.2 流动教师 | 第11页 |
1.3.3 流动教师适应 | 第11-12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4.1 教师适应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4.2 流动教师适应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4.3 小学流动教师适应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4.4 研究述评 | 第15页 |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1.6.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 小学流动教师适应的评价维度及其理论依据 | 第18-22页 |
2.1 角色适应的评价维度及其理论依据 | 第18-19页 |
2.2 环境适应的评价维度及其理论依据 | 第19页 |
2.3 学生适应的评价维度及其理论依据 | 第19-20页 |
2.4 人际适应的评价维度及其理论依据 | 第20-21页 |
2.5 工作适应的评价维度及其理论依据 | 第21-22页 |
3 河南省信阳市X县小学流动教师适应现状的调查研究 | 第22-44页 |
3.1 调查目的 | 第22页 |
3.2 调查设计 | 第22-32页 |
3.2.1 问卷调查设计 | 第22-31页 |
3.2.2 访谈调查设计 | 第31-32页 |
3.3 问卷调查结果 | 第32-44页 |
3.3.1 河南省信阳市X县小学流动教师适应总体及各维度情况的描述统计 | 第32页 |
3.3.2 河南省信阳市X县小学流动教师适应水平的差异分析 | 第32-44页 |
4 河南省信阳市X县小学流动教师适应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44-49页 |
4.1 小学流动教师适应水平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以下 | 第44-45页 |
4.2 女性小学流动教师适应水平偏低 | 第45页 |
4.3 30岁以下小学流动教师适应水平偏低 | 第45-46页 |
4.4 10年以下教龄小学流动教师适应水平偏低 | 第46页 |
4.5 普通学校流出的小学流动教师适应水平偏低 | 第46-47页 |
4.6 普通小学流动教师的适应水平偏低 | 第47页 |
4.7 非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的小学流动教师适应水平偏低 | 第47-48页 |
4.8 被动或其他交流原因的小学流动教师适应水平偏低 | 第48-49页 |
5 提升河南省信阳市X县小学流动教师适应水平的对策 | 第49-54页 |
5.1 提升河南省信阳市X县小学流动教师总体适应水平的对策 | 第49-50页 |
5.1.1 提升工作适应水平的对策 | 第49-50页 |
5.1.2 提升环境适应水平的对策 | 第50页 |
5.2 提升河南省信阳市X县不同特征的小学流动教师适应水平的对策 | 第50-54页 |
5.2.1 提升女性小学流动教师适应水平的对策 | 第50-51页 |
5.2.2 提升30岁以下小学流动教师适应水平的对策 | 第51页 |
5.2.3 提升10年以下教龄小学流动教师适应水平的对策 | 第51页 |
5.2.4 提升普通学校流出的小学流动教师适应水平的对策 | 第51-52页 |
5.2.5 提升作为普通教师的小学流动教师适应水平的对策 | 第52页 |
5.2.6 提升非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的小学流动教师适应水平的对策 | 第52页 |
5.2.7 提升被动或其他交流原因的小学流动教师适应水平的对策 | 第52-54页 |
6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A | 第58-60页 |
附录B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