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回顾 | 第16-22页 |
2.1 产业理论 | 第16-17页 |
2.1.1 产业生命周期 | 第16-17页 |
2.1.2 产业集群理论 | 第17页 |
2.2 科技服务业研究回顾 | 第17-22页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2.2.3 关于天津市科技服务业相关研究现状 | 第19页 |
2.2.4 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 第19-22页 |
第三章 宏观层面:天津与北京、上海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比较 | 第22-34页 |
3.1 政策法规环境比较 | 第22-26页 |
3.1.1 北京市政策法规 | 第22-23页 |
3.1.2 天津市政策法规 | 第23页 |
3.1.3 上海市政策法规 | 第23页 |
3.1.4 北京、上海、天津政策法规比较 | 第23-26页 |
3.2 经济环境比较 | 第26-28页 |
3.2.1 经济发展水平 | 第26-27页 |
3.2.2 经济发展趋势 | 第27-28页 |
3.3 社会环境比较 | 第28-31页 |
3.3.1 教育水平 | 第28-30页 |
3.3.2 劳动力素质 | 第30-31页 |
3.4 科学技术环境比较 | 第31-32页 |
3.4.1 基础设施及科技指标 | 第31-32页 |
3.4.3 技术交易市场 | 第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四章 产业层面:天津与北京、上海科技服务业发展状况比较 | 第34-44页 |
4.1 科技服务业产业规模比较 | 第34-35页 |
4.2 科技服务业内部结构特征比较 | 第35-37页 |
4.3 科技服务业就业结构特征比较 | 第37-39页 |
4.4 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程度比较 | 第39-40页 |
4.5 科技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灰色关联分析比较 | 第40-41页 |
4.6 科技服务业产业发展规划比较 | 第41-43页 |
4.7 本章小节 | 第43-44页 |
第五章 企业层面:天津与北京、上海科技服务业企业竞争力比较 | 第44-52页 |
5.1 科技服务企业规模与发展速度比较 | 第44-45页 |
5.2 科技服务业典型企业创新能力比较 | 第45-46页 |
5.3 科技服务业典型企业融资状况比较 | 第46-49页 |
5.4 科技服务业典型企业人力资本结构比较 | 第49-5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六章 天津与北京、上海科技服务业发展效率研究 | 第52-62页 |
6.1 三个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效率研究 | 第52-56页 |
6.1.1 数据包络模型及Malmquist指数 | 第52-53页 |
6.1.2 模型数据选取 | 第53页 |
6.1.3 模型结果及结论分析 | 第53-56页 |
6.2 影响三个地区科技服务效率的因素 | 第56-59页 |
6.2.1 Tobit模型简介 | 第56页 |
6.2.2 模型指标的选择 | 第56-58页 |
6.2.3 模型结果及结论 | 第58-5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第七章 促进天津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 第62-66页 |
7.1 制定与科技服务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努力落实工作 | 第62页 |
7.2 完善相关投融资体系,引导资金正确投入 | 第62-63页 |
7.3 搭建服务平台,促进产学研相结合 | 第63-64页 |
7.4 做好产业集群区,强化品牌效应 | 第64页 |
7.5 深化开放合作,促进各地区产业交流 | 第64-65页 |
7.6 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 第65-66页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