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4-7页 |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绪论 | 第13-17页 |
| 1.1 腔量子电动力学发展历史 | 第13-14页 |
| 1.2 腔量子电动力学物理系统 | 第14-16页 |
| 1.2.1 物理系统分类 | 第14-15页 |
| 1.2.2 光学腔的分类介绍 | 第15-16页 |
| 1.3 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 2 冷原子与光腔相互作用的相关理论 | 第17-27页 |
| 2.1 磁光阱 | 第17-20页 |
| 2.1.1 磁光阱的工作原理 | 第17-20页 |
| 2.1.2 Doppler冷却极限 | 第20页 |
| 2.2 光学谐振腔 | 第20-25页 |
| 2.3 原子与腔相互作用的模型 | 第25-27页 |
| 3 实验装置 | 第27-41页 |
| 3.1 整体介绍 | 第27页 |
| 3.2 真空系统 | 第27-30页 |
| 3.3 铷原子源及磁场 | 第30-33页 |
| 3.3.1 铷原子源获取 | 第30-31页 |
| 3.3.2 磁场 | 第31-33页 |
| 3.4 激光控制系统 | 第33-37页 |
| 3.4.1 半导体激光器 | 第33-36页 |
| 3.4.2 激光稳频技术 | 第36页 |
| 3.4.3 AOM实现激光移频 | 第36-37页 |
| 3.5 探测与成像系统 | 第37-38页 |
| 3.6 隔振系统 | 第38-41页 |
| 4 ~(85)Rb磁光阱参数测量及F-P腔的组装调试 | 第41-57页 |
| 4.1 介绍 | 第41页 |
| 4.2 ~(85)Rb磁光阱的实现及参数测量 | 第41-49页 |
| 4.2.1 ~(85)Rb磁光阱的实现 | 第41-43页 |
| 4.2.2 磁光阱囚禁冷原子团的大小、数目测量 | 第43页 |
| 4.2.3 基于拉曼泵浦-探测光谱的冷原子温度估算 | 第43-49页 |
| 4.3 F-P腔的组装调试 | 第49-54页 |
| 4.3.1 光腔几何特性的数学描述 | 第49-50页 |
| 4.3.2 光腔的稳定性条件 | 第50-52页 |
| 4.3.3 光腔的模式与腔长的关系 | 第52-53页 |
| 4.3.4 光腔的模式匹配 | 第53页 |
| 4.3.5 探测器的选择对腔透射信号的影响 | 第53-54页 |
| 4.4 小结 | 第54-57页 |
| 5 强耦合腔QED的实现及Fano类型干涉的观测 | 第57-67页 |
| 5.1 强耦合腔QED | 第57-59页 |
| 5.1.1 强耦合腔QED的基本物理问题 | 第57-58页 |
| 5.1.2 强耦合腔QED的实验实现 | 第58-59页 |
| 5.2 Fano类型干涉的观测 | 第59-67页 |
| 5.2.1 干涉效应 | 第59-61页 |
| 5.2.2 Fano类型干涉的理论解释 | 第61-62页 |
| 5.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2-67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7-71页 |
| 6.1 研究总结 | 第67-68页 |
| 6.2 展望 | 第68-71页 |
| 附录 | 第71-77页 |
| A 物理常量 | 第71-73页 |
| B 铷原子D2线跃迁超精细能级结构 | 第73-75页 |
| C Rb原子基态到激发态跃迁几率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 作者介绍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4-86页 |
| 教育背景 | 第84页 |
| 研究方向 | 第84页 |
| 联系方式 | 第84-86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