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一、基本理论 | 第13-15页 |
二、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三、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四、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19-2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二、数据来源 | 第22-24页 |
第四节 研究区概况 | 第24-27页 |
一、总体概况 | 第24页 |
二、自然环境特征 | 第24-25页 |
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25页 |
四、城市发展状况 | 第25-26页 |
五、研究范围界定 | 第26-27页 |
第五节 论文框架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城市安全问题的分析框架 | 第29-36页 |
第一节 城市规模的安全意义 | 第29-31页 |
一、城市规模的界定 | 第29-30页 |
二、城市规模与城市安全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城市密度的安全意义 | 第31页 |
一、城市密度与城市安全 | 第31页 |
二、城市密度安全的度量方法 | 第31页 |
第三节 城市形态的安全意义 | 第31-33页 |
一、景观视角的城市形态 | 第31-32页 |
二、城市形态与城市安全 | 第32-33页 |
第四节 城市功能的安全意义 | 第33-34页 |
一、城市功能的定义 | 第33页 |
二、城市功能与城市安全 | 第33-34页 |
第五节 城市安全发展与安全环境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城市规模与安全 | 第36-49页 |
第一节 生态基础设施(EI)的概念与内涵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大连市EI构建的约束要素 | 第37-44页 |
一、森林与山体生态防护区 | 第37-40页 |
二、土壤侵蚀敏感区 | 第40-41页 |
三、滨海湿地区 | 第41-42页 |
四、水源保护和涵养区 | 第42-43页 |
五、已有自然保护区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大连市城市规模安全性分析 | 第44-49页 |
第四章 城市密度与安全 | 第49-59页 |
第一节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测算方法 | 第49-50页 |
一、生态足迹计算公式 | 第49-50页 |
二、生态承载力公式 | 第50页 |
三、生态盈余与生态赤字 | 第50页 |
第二节 大连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 | 第50-55页 |
一、大连市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计算 | 第50-53页 |
二、大连市万元GDP生态足迹计算 | 第53-55页 |
第三节 大连市城市密度安全分析 | 第55-59页 |
一、大连市生态总量(盈余—赤字)计算 | 第55-56页 |
二、大连市密度安全风险等级分析 | 第56-59页 |
第五章 城市形态与安全 | 第59-70页 |
第一节 “源—汇”景观理论与城市安全 | 第59-60页 |
第二节 大连市“源—汇”景观的耦合性分析 | 第60-68页 |
一、灰色、绿色与蓝色景观的确定 | 第60-62页 |
二、大连市“源—汇”景观空间距离分析 | 第62-68页 |
第三节 大连市城市形态安全性分析 | 第68-70页 |
第六章 城市功能与安全 | 第70-78页 |
第一节 城市功能与城市安全 | 第70页 |
第二节 大连市化工产业的安全问题 | 第70-74页 |
一、大连市化工产业的地位 | 第70-71页 |
二、大连市化工产业安全事件梳理 | 第71-72页 |
三、化工产业的安全风险 | 第72-73页 |
四、化工产业与旅游 | 第73-74页 |
第三节 大连市港口功能的安全问题 | 第74-78页 |
一、港口功能与景观生态服务功能 | 第75-76页 |
二、港口功能与城市安全发展 | 第76-78页 |
第七章 大连市安全环境的构建 | 第78-95页 |
第一节 城市安全环境模型 | 第78页 |
第二节 城市外部风险环境分析 | 第78-83页 |
一、自然灾害 | 第79页 |
二、灾难性事故 | 第79-80页 |
三、公共卫生事件 | 第80-81页 |
四、人为破坏 | 第81-82页 |
五、经济危机 | 第82-83页 |
第三节 大连市安全环境分析 | 第83-90页 |
一、外部风险环境与内部结构特征间的敏感性 | 第83-84页 |
二、大连市城市内部结构特征综合分析 | 第84-87页 |
三、大连市城市安全环境水平评价 | 第87-90页 |
第四节 大连市安全环境优化策略 | 第90-95页 |
一、石化产业向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转移 | 第90-91页 |
二、严控大连市区规模与密度,引导城市向北生长 | 第91-92页 |
三、制定和实施形态、规模、密度与功能四位一体的城市发展策略 | 第92页 |
四、协调发展资源,实施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 | 第92页 |
五、保护绿色景观与蓝色景观,提高景观效益 | 第92-93页 |
六、优化城市发展形态,避免摊大饼式增长 | 第93-94页 |
七、完善生态基础设施,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 第94-95页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95-102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95-98页 |
一、城市的安全风险与城市的基本特征息息相关 | 第95页 |
二、规模安全是城市成长空间的首要约束条件 | 第95-96页 |
三、生态承载力是城市密度的安全阈值 | 第96页 |
四、“源—汇”景观的空间耦合是优良城市形态的基本特征 | 第96-97页 |
五、城市功能风险识别蕴含短板效应 | 第97页 |
六、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安全环境构建的核心手段 | 第97-98页 |
第二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98-99页 |
一、提出了新的城市安全研究框架 | 第98页 |
二、提出了安全发展与安全环境的概念 | 第98-99页 |
三、拓展了“源—汇”景观模型的应用 | 第99页 |
第三节 讨论与思考 | 第99-101页 |
一、景观生态视角下城市安全分析的尺度问题 | 第99页 |
二、“规模—密度—形态—功能”安全是支撑安全城市建设的基础框架 | 第99-100页 |
三、城市安全风险的相对性问题 | 第100-101页 |
第四节 不足与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9页 |
后记 | 第109-111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