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4页 |
1.1.1 吉林省乡村建设面临新常态 | 第11-13页 |
1.1.2 吉林省乡村建设中的新挑战 | 第13-14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第15-18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解析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38页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9-21页 |
2.1.1 乡村 | 第19页 |
2.1.2 绩效评价 | 第19页 |
2.1.3 社会融合 | 第19-20页 |
2.1.4 社会空间与物质空间 | 第20页 |
2.1.5 社会空间分异 | 第20-21页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21-30页 |
2.2.1 乡村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2.2.2 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2.2.3 社会融合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2.2.4 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现状 | 第26-30页 |
2.3 国内外乡村建设成效 | 第30-34页 |
2.3.1 国外乡村建设成效 | 第30-32页 |
2.3.2 国内乡村建设成效 | 第32-34页 |
2.4 吉林省乡村研究现状 | 第34-36页 |
2.4.1 乡村物质空间的研究 | 第34-35页 |
2.4.2 乡村社会空间的研究 | 第35-36页 |
2.4.3 乡村生态空间的研究 | 第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吉林省乡村建设中的社会融合现状分析 | 第38-84页 |
3.1 前期研究 | 第38-40页 |
3.1.1 乡村社会融合研究思路 | 第38页 |
3.1.2 乡村社会空间剖析 | 第38-39页 |
3.1.3 乡村基础资料收集 | 第39-40页 |
3.2 基于多源数据的乡村社会空间分异分析 | 第40-50页 |
3.2.1 乡村数量空间分异 | 第40-42页 |
3.2.2 乡村经济空间分异 | 第42-45页 |
3.2.3 乡村人口空间分异 | 第45-46页 |
3.2.4 乡村就业空间分异 | 第46-48页 |
3.2.5 乡村生态空间分异 | 第48-50页 |
3.3 吉林省乡村社会的田野调研 | 第50-71页 |
3.3.1 乡村调研区域划分 | 第50-51页 |
3.3.2 乡村田野调研样本选择 | 第51-52页 |
3.3.3 乡村调研基础资料准备 | 第52-55页 |
3.3.4 乡村调研数据库建立 | 第55-56页 |
3.3.5 中部典型样本乡村调研分析 | 第56-61页 |
3.3.6 西部典型样本乡村调研分析 | 第61-66页 |
3.3.7 东部典型样本乡村调研分析 | 第66-71页 |
3.4 吉林省乡村社会融合现状 | 第71-73页 |
3.4.1 宏观层面乡村社会融合程度 | 第71-72页 |
3.4.2 中观层面乡村社会融合程度 | 第72-73页 |
3.4.3 微观层面乡村社会融合程度 | 第73页 |
3.5 吉林省乡村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73-77页 |
3.5.1 宏观层面:乡村社会空间极化明显 | 第74-75页 |
3.5.2 中观层面:各地区主要问题存在差异 | 第75-76页 |
3.5.3 微观层面:乡村社会问题显著 | 第76-77页 |
3.6 吉林省乡村社会融合的响应关系研究 | 第77-83页 |
3.6.1 要素响应关系 | 第78-82页 |
3.6.2 地区响应关系 | 第82-8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4章 吉林省乡村建设绩效评价及优化策略 | 第84-129页 |
4.1 吉林省建立乡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的必要性 | 第84-85页 |
4.1.1 吉林省乡村建设的发展 | 第84页 |
4.1.2 既有的乡村评价指标的不足 | 第84-85页 |
4.1.3 基于社会融合的乡村建设绩效评价的优势 | 第85页 |
4.2 社会融合视角下乡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第85-87页 |
4.2.1 多维度原则 | 第85-86页 |
4.2.2 分区域原则 | 第86页 |
4.2.3 可评价原则 | 第86页 |
4.2.4 全过程参与原则 | 第86-87页 |
4.3 吉林省乡村建设绩效指标体系框架 | 第87-91页 |
4.3.1 总体框架设计 | 第87-88页 |
4.3.2 绩效权重确定——层次分析法 | 第88页 |
4.3.3 中部乡村建设绩效评价权重 | 第88-89页 |
4.3.4 西部乡村建设绩效评价权重 | 第89-90页 |
4.3.5 东部乡村建设绩效评价权重 | 第90-91页 |
4.4 子系统评价指标构建 | 第91-106页 |
4.4.1 子系统评价——主成分分析法 | 第91-92页 |
4.4.2 空间绩效评价指标 | 第92-95页 |
4.4.3 经济绩效评价指标 | 第95页 |
4.4.4 设施绩效评价指标 | 第95-97页 |
4.4.5 生态绩效评价指标 | 第97-102页 |
4.4.6 社会绩效评价指标 | 第102-104页 |
4.4.7 乡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汇总 | 第104-106页 |
4.5 吉林省乡村建设绩效评价结果分析与校正 | 第106-123页 |
4.5.1 样本乡村建设绩效评价结果 | 第106-115页 |
4.5.2 中部乡村建设绩效评价结果校正——以富江村为例 | 第115-118页 |
4.5.3 西部乡村建设绩效评价结果校正——以马场村为例 | 第118-121页 |
4.5.4 东部乡村建设绩效评价结果校正——以春和村为例 | 第121-123页 |
4.6 吉林省乡村建设中的社会融合优化策略 | 第123-127页 |
4.6.1 宏观层面发展策略:依托产业布局,全面均衡发展 | 第123-124页 |
4.6.2 中观层面发展策略:结合地区特点,重点优势发展 | 第124-127页 |
4.6.3 微观层面发展策略: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社会融合 | 第12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结论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