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第9-11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4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研究框架和内容 | 第14-15页 |
五、可能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15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一、宏观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一) 非均衡增长理论 | 第16-17页 |
(二) 增长极理论 | 第17页 |
(三) 梯度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四) "两个大局"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 第18-1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9-24页 |
(一) 国外文献述评 | 第19-21页 |
(二) 国内文献述评 | 第21-23页 |
(三) 文献综合评析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中部崛起战略的相关特征事实 | 第24-31页 |
一、中部崛起战略提出的背景 | 第24-27页 |
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路径 | 第27-28页 |
三、战略实施前中部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28-31页 |
(一) 稳定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 第28页 |
(二)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缓慢 | 第28-29页 |
(四) 农业内部产业分工不明确 | 第29-30页 |
(五) 农民收入增长乏力 | 第30页 |
(六) 农业科技投入少 | 第30-31页 |
第四章 中部崛起战略对农业增长的影响机制——基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 | 第31-37页 |
一、需求侧分析 | 第31-34页 |
二、供给侧分析 | 第34-37页 |
第五章 中部崛起战略对农业增长的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 | 第37-50页 |
一、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 第37-42页 |
(一) 模型选择说明①-DID方法 | 第37-38页 |
(二) 模型选择说明②-PSM-DID方法 | 第38-40页 |
(三) 本文模型设定 | 第40-42页 |
二、数据、变量与描述性统计 | 第42-44页 |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四、稳健性检验 | 第46-49页 |
(一) 稳健性检验模型① | 第46-47页 |
(二) 稳健性检验模型② | 第47-48页 |
(三) 稳健性检验模型③ | 第48-49页 |
五、小结 | 第49-5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0-53页 |
一、结论 | 第50页 |
二、建议 | 第50-53页 |
(一)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 第50-51页 |
(二) 建立耕地保护机制 | 第51-52页 |
(三)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 第52页 |
(四) 加快有机肥技术推广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