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催化剂(触媒)论文

铁酸镍复合天然矿石的制备及微波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2-23页
    0.1 有机废水的污染及危害第12-14页
        0.1.1 染料废水污染及危害第12-13页
        0.1.2 农药废水污染及危害第13-14页
    0.2 微波(MW)催化技术及其应用第14-18页
        0.2.1 高级氧化技术的介绍及分类第15-16页
        0.2.2 微波技术第16-17页
        0.2.3 微波(MW)技术的特性第17-18页
    0.3 铁酸镍(NiFe_2O_4)性质、制备及应用第18-20页
        0.3.1 铁酸盐的性质第18-19页
        0.3.2 铁酸盐的制备第19-20页
    0.4 三种天然矿石的性质第20-21页
        0.4.1 海泡石的性质第20页
        0.4.2 硅藻土的性质第20页
        0.4.3 高岭土的性质第20-21页
    0.5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页
    0.6 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1-23页
第1章 NiFe_2O_4/天然矿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表征第23-40页
    1.1 引言第23页
    1.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23-24页
        1.2.1 实验试剂第23页
        1.2.2 实验仪器第23-24页
    1.3 实验方法第24-26页
        1.3.1 NiFe_2O_4/天然矿石的制备第24页
        1.3.2 催化剂的表征第24-25页
        1.3.3 NiFe_2O_4/天然矿石的降解实验第25-26页
    1.4 结果与讨论第26-37页
        1.4.1 NiFe_2O_4/天然矿石的XRD第26-27页
        1.4.2 NiFe_2O_4/天然矿石的SEM第27-28页
        1.4.3 NiFe_2O_4/天然矿石的FTIR第28-29页
        1.4.4 甲基对硫磷溶液在NiFe_2O_4/天然矿石微波体系下的紫外光谱第29-30页
        1.4.5 微波水热压力对甲基对硫磷降解效果的影响第30-31页
        1.4.6 微波水热合成时间对甲基对硫磷降解效果的影响第31-32页
        1.4.7 NiFe_2O_4和天然矿石摩尔的摩尔比例对降解甲基对硫磷的影响第32-33页
        1.4.8 前躯体pH值对甲基对硫磷降解的影响第33-34页
        1.4.9 微波照射时间对甲基对硫磷降解的影响第34-36页
        1.4.10 在NiFe_2O_4/海泡石/MW体系下不同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率的比较第36-37页
        1.4.11 重复使用次数对降解甲基对硫磷的影响第37页
    1.5 NiFe_2O_4/天然矿石/MW降解甲基对硫磷的机理探讨第37-38页
    1.6 小结第38-40页
第2章 NiFe_2O_4/天然矿石结合MW催化降解偶氮品红的研究第40-55页
    2.1 引言第40页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40-42页
        2.2.1 实验试剂第40-41页
        2.2.2 实验仪器第41-42页
    2.3 实验方法第42-43页
        2.3.1 NiFe_2O_4/天然矿石的降解实验第42-43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43-53页
        2.4.1 偶氮品红溶液在NiFe_2O_4/天然矿石微波体系下的紫外光谱和TOC的测定第43-45页
        2.4.2 微波水热压力对 NiFe_2O_4/海泡石/MW 降解体系的影响第45-46页
        2.4.3 微波水热合成时间对偶氮品红降解的影响第46页
        2.4.4 NiFe_2O_4和天然矿石摩尔比对偶氮品红降解的影响第46-47页
        2.4.5 前躯体pH值对偶氮品红降解的影响第47-48页
        2.4.6 微波照射时间对偶氮品红降解的影响第48-50页
        2.4.7 初始浓度对降解偶氮品红的影响第50-51页
        2.4.8 催化剂的加入量对降解偶氮品红的影响第51页
        2.4.9 微波降解功率对降解偶氮品红的影响第51-53页
        2.4.10 重复使用次数对降解偶氮品红的影响第53页
    2.5 NiFe_2O_4/natural ore/MW降解偶氮品红的机理探讨第53-54页
    2.6 小结第54-55页
第3章 结论第55-56页
致谢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第62-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GIS的辽阳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分及管理对策研究
下一篇:磺胺类抗生素的迁移特征及其处理工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