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引言 | 第9-13页 | 
| 第一章 佛典文献选用范围及以往研究概要 | 第13-21页 | 
| 第一节 选用佛典文献的范围 | 第13-14页 | 
| 第二节 以往对"行"的研究概要 | 第14-21页 | 
| 一、汉语佛教研究中对"行"的考察 | 第15-16页 | 
| 二、西方佛教研究界对sankhara(行)的考察 | 第16-19页 | 
| 三、一篇名为An Analytical Study of Sankhara的缅甸上座部大学博士论文 | 第19-20页 | 
| 四、文献考察部分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问题的展开与讨论:sankhara的核心含义 | 第21-46页 | 
| 第一节 对"五蕴""缘起""三法印"的解读——"行"之相异 | 第21-36页 | 
| 一、五蕴(Pancakkhandha)中之"行" | 第21-26页 | 
| 二、缘起/十二因缘(paticcasamuppada)中之"行" | 第26-33页 | 
| 三、三法印(tilakkhana)中之"行" | 第33-34页 | 
| 四、小结 | 第34-36页 | 
| 第二节 对"行"更进一步内涵的分析——"行"之相同 | 第36-46页 | 
| 一、"行蕴"与"行支"的沟通 | 第36-37页 | 
| 二、"行蕴"、"行支"与"有为法"的沟通 | 第37-43页 | 
| 三、对sankhara的词源学分析及本章总结 | 第43-46页 | 
| 结语及余论:导向最终解脱的教导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