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5-17页 |
1.2 RNS下算法单元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20-21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RNS及其相关理论 | 第22-31页 |
2.1 传统的数值表示体系 | 第22-23页 |
2.1.1 固定基表示体系 | 第22-23页 |
2.1.2 混合基表示体系 | 第23页 |
2.2 余数系统 | 第23-24页 |
2.3 二进制系统与余数系统间的转换 | 第24-26页 |
2.3.1 基于混合基的后向转换 | 第24-25页 |
2.3.2 基于CRT的后向转换 | 第25-26页 |
2.4 余数基集合的构建 | 第26-28页 |
2.5 余数基下的修正性质 | 第28-30页 |
2.5.1 模2~n- 2~p-1的性质 | 第28-29页 |
2.5.2 模2~n+3的性质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无损动态范围扩展及应用方法 | 第31-42页 |
3.1 无损动态范围扩展方法的相关理论 | 第31-34页 |
3.1.1 同余在RNS算法中的应用 | 第31-32页 |
3.1.2 无损动态范围扩展方法 | 第32-34页 |
3.2 无损动态范围扩展的应用 | 第34-41页 |
3.2.1 无损动态范围扩展在模加法器中的应用 | 第34-41页 |
3.2.1.1 模2~n-2~p-1加法器数据预处理单元 | 第35-36页 |
3.2.1.2 模2~n-2~p-1加法器数据进位计算单元 | 第36-39页 |
3.2.1.3 模2~n-2~p-1加法器求和单元 | 第39-41页 |
3.2.2 无损动态范围扩展在模乘法器中的应用 | 第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基于RNS的模乘单元的设计 | 第42-74页 |
4.1 模乘法器的静态性能评估模型 | 第42-43页 |
4.2 二进制乘法器与RNS下模乘法器的相关理论 | 第43-48页 |
4.2.1 二进制乘法器 | 第43-47页 |
4.2.1.1 部分积的生成 | 第43-46页 |
4.2.1.2 部分积的压缩 | 第46-47页 |
4.2.1.3 压缩后求和 | 第47页 |
4.2.2 模乘法器类型选择 | 第47-48页 |
4.3 修正1型模2~n-2~p-1乘法器 | 第48-55页 |
4.3.1 修正1型模2~n-2~p-1乘法器的提出 | 第48-53页 |
4.3.2 修正1型模2~n-2~p-1乘法器的电路结构及静态性能评估 | 第53-55页 |
4.4 布斯修正3型模2~n-2~p-1乘法器 | 第55-59页 |
4.4.1 布斯修正3型模2~n-2~p-1乘法器的提出 | 第55-59页 |
4.4.2 布斯修正3型模2~n-2~p-1乘法器的电路结构及静态性能评估 | 第59页 |
4.5 TDM修正3型模2~n-2~p-1乘法器 | 第59-65页 |
4.5.1 TDM压缩树算法 | 第59-61页 |
4.5.2 TDM修正3型模2~n-2~p+1乘法器的提出 | 第61-65页 |
4.5.3 TDM修正3型模2~n-2~p-1乘法器的电路结构及静态性能评估 | 第65页 |
4.6 修正4型模2~n-2~p-1乘法器 | 第65-69页 |
4.6.1 修正4型模2~n-2~p-1乘法器的提出 | 第65-67页 |
4.6.2 修正4型模2~n-2~p-1乘法器的电路结构及静态性能评估 | 第67-69页 |
4.7 修正4型模2~n+3乘法器 | 第69-72页 |
4.7.1 修正4型模2~n+3乘法器的提出 | 第69-71页 |
4.7.2 修正4型模2~n+3乘法器的电路结构及静态性能评估 | 第71-7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自动化生成和测试环境及电路综合对比 | 第74-85页 |
5.1 自动化生成和测试环境 | 第74-77页 |
5.2 RNS算法单元综合分析 | 第77-83页 |
5.2.1 简化模2~n-2~p-1加法器性能对比分析 | 第77-78页 |
5.2.2 修正4型模2~n-2~p-1乘法器性能对比分析 | 第78-79页 |
5.2.3 不同类型模2~n-2~p-1乘法器性能对比分析 | 第79-82页 |
5.2.4 模2~n+3乘法器性能对比分析 | 第82-83页 |
5.3 公钥算法常用余数基下算法单元的性能对比 | 第83-8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