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基督教论文--对基督教的分析与研究论文

中国基督教思想的奠基--杨廷筠思想研究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文献综述第12-16页
绪论: 明代前基督宗教在华传教史第16-26页
1 杨廷筠生平与入教背景第26-56页
    1.1 生平第26-30页
        1.1.1 出身及仕途第26页
        1.1.2 宗教信仰的转变第26-27页
        1.1.3 致力于基督教的发展与维护第27-30页
    1.2 入教背景第30-56页
        1.2.1 晚明儒学语境下的道德关怀第30-37页
        1.2.2 学理与政治诉求的互动第37-44页
        1.2.3 晚明风潮下的基督教理论构建第44-53页
        1.2.4 佛教背景下的宗教探索热情第53-56页
2 杨廷筠的理论第56-101页
    2.1 基于道德理性的灵魂阐释第56-67页
        2.1.1 性善与灵魂第56-59页
        2.1.2 理气与天主第59-61页
        2.1.3 伦理生态系统与宗教伦理生态系统第61-64页
        2.1.4 此岸价值与超越此岸的追求第64-67页
    2.2 关于基督的观念第67-76页
        2.2.1 关于基督的质疑与杨氏的释疑第67-72页
        2.2.2 有关基督的三大理论要素第72-74页
        2.2.3 杨氏基督认知的限阈第74-76页
    2.3 对佛教的批判第76-89页
        2.3.1 佛教复兴与儒佛困境第76-79页
        2.3.2 杨氏辟佛第79-84页
        2.3.3 真实批判还是价值重估第84-89页
    2.4 徐光启对西学的吸纳及杨、徐同异第89-101页
        2.4.1 经世致用思维的奠定第89-90页
        2.4.2 服膺西学,立足于"小"第90-94页
        2.4.3 乾乾昭事,归宗于"大"第94-101页
3 杨廷筠作为基督徒的实践第101-114页
    3.1 "屏妾异处"——教徒生涯的开启第101-103页
    3.2 儒耶交融的实践过程第103-107页
    3.3 自下而上的道德反省与自上而下的道德拓展第107-110页
    3.4 苦身克己与养身修炼第110-114页
4 第一代天主徒的特殊性及历史意义第114-130页
    4.1 反教之由:难以逾越的思想限阈第114-119页
    4.2 唱教之理:杨廷筠思想之定位第119-124页
    4.3 第一代天主教徒的特殊性及其思想意义第124-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7页
作者简历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方的“旅居者”--卡森·麦卡勒斯小说研究
下一篇:浙江省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1953-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