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对农电视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前言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2 对农电视概述 | 第16-26页 |
·概念界定 | 第16页 |
·环境分析 | 第16-18页 |
·外部环境: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动 | 第17页 |
·内部环境:三农事业的迫切需求 | 第17-18页 |
·发展脉络 | 第18-22页 |
·萌芽期(1958—1979) | 第19页 |
·兴起期(1980—1989) | 第19-20页 |
·上升期(1990—1999) | 第20-21页 |
·发展期(2000—2009) | 第21-22页 |
·意义阐述 | 第22-26页 |
·政治意义:推动三农公共领域塑造 | 第22-23页 |
·经济意义:激活农村电视市场潜能 | 第23-24页 |
·社会意义:提升三农场域社会地位 | 第24页 |
·文化意义:促进城乡文化生态平衡 | 第24-26页 |
3 对农电视现状问题解读 | 第26-38页 |
·存在问题 | 第26-35页 |
·节目资源匮乏,播出时长不足 | 第26-28页 |
·内容建设失当,传播效果削弱 | 第28-34页 |
·媒体收益走低,运作相对困难 | 第34-35页 |
·原因分析 | 第35-38页 |
·媒介市场化运作导致公共利益缺失 | 第35-36页 |
·媒介都市化集群导致制作成本上升 | 第36-37页 |
·媒介权贵化意识扩大受传者心理鸿沟 | 第37-38页 |
4 个案分析: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 | 第38-55页 |
·频道概况 | 第38-39页 |
·传播模式 | 第39-51页 |
·"农本位"的传播理念 | 第40-41页 |
·"贴地皮"的内容架构 | 第41-48页 |
·"接地气"的表达方式 | 第48-51页 |
·"生物钟"式节目编排 | 第51页 |
·社会效益延伸 | 第51-55页 |
·开展"农字号"特色活动 | 第51-53页 |
·搭建"为农服务"网络平台 | 第53-55页 |
5 对农电视发展对策探讨 | 第55-73页 |
·明晰并践行对农电视社会责任 | 第55-62页 |
·满足农民多样化信息需求 | 第55-57页 |
·塑造农民真实典型的形象 | 第57-58页 |
·搭建农民群体的话语平台 | 第58-61页 |
·打造三农议题的舆论阵地 | 第61-62页 |
·拓宽对农电视内容资源渠道 | 第62-65页 |
·建立对农媒体资源互动体系 | 第62-63页 |
·草根影像及境外资源的融入 | 第63-64页 |
·对农节目制播分离的尝试 | 第64-65页 |
·探索对农电视自身"造血功能" | 第65-68页 |
·优化广告营销 | 第66页 |
·拓展品牌价值 | 第66-67页 |
·尝试节目经营 | 第67-68页 |
·建构公益性对农电视保障机制 | 第68-73页 |
·落实全方位的政府支持 | 第68-70页 |
·调整对农电视媒介管理机制 | 第70-71页 |
·建立对农电视评价及监督体系 | 第71-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作者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