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来源、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9-11页 |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2-14页 |
1.3.1 文献资料收集与调研 | 第12-13页 |
1.3.2 野外考察与采样 | 第13页 |
1.3.3 样品测试分析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27页 |
2.1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第15-16页 |
2.2 盆地周邻大地构造背景 | 第16-18页 |
2.3 盆地研究区地层及周邻岩体分布特征 | 第18-27页 |
2.3.1 盆地北部及南部研究区地层分布特征 | 第18-22页 |
2.3.2 盆地周邻(潜在蚀源区)各时代岩体分布特征 | 第22-27页 |
第三章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和南部直罗组地层沉积特征 | 第27-55页 |
3.1 盆地北部直罗组地层沉积特征 | 第27-48页 |
3.1.1 盆地北部直罗组典型露头剖面 | 第27-31页 |
3.1.2 盆地北部直罗组沉积构造特征 | 第31-35页 |
3.1.3 盆地北部直罗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与古沉积环境恢复 | 第35-41页 |
3.1.4 盆地北部直罗组沉积体系类型 | 第41-48页 |
3.2 盆地南部直罗组地层沉积特征 | 第48-55页 |
3.2.1 盆地南部直罗组沉积构造特征 | 第48-51页 |
3.2.2 盆地南部直罗组沉积体系类型 | 第51-55页 |
第四章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和南部直罗组物源综合分析 | 第55-90页 |
4.1 古流向物源分析 | 第55-58页 |
4.1.1 直罗组古流向及物源意义 | 第55-57页 |
4.1.2 直罗组下伏地层古流向及物源意义 | 第57-58页 |
4.1.3 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古流向演化特征 | 第58页 |
4.2 重矿物物源分析 | 第58-61页 |
4.2.1 直罗组下伏地层重矿物组合特征及物源意义 | 第59-60页 |
4.2.2 直罗组地层重矿物组合特征及物源意义 | 第60-61页 |
4.3 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物源示踪 | 第61-83页 |
4.3.1 盆地北部直罗组碎屑锆石U-Pb定年物源分析 | 第61-70页 |
4.3.2 盆地南部直罗组碎屑锆石U-Pb定年物源分析 | 第70-83页 |
4.4 主微量、稀土元素物源分析 | 第83-90页 |
4.4.1 泥岩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源区构造背景 | 第83-84页 |
4.4.2 泥岩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源区构造背景 | 第84-86页 |
4.4.3 泥岩稀土元素特征与源岩属性 | 第86-90页 |
第五章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和南部直罗组沉积—物源对比及铀源探讨 | 第90-102页 |
5.1 盆地北部和南部直罗组沉积特征对比 | 第90-92页 |
5.1.1 盆地北部和南部沉积构造对比 | 第90-91页 |
5.1.2 盆地北部和南部沉积体系对比 | 第91-92页 |
5.2 盆地北部和南部直罗组物源对比 | 第92-94页 |
5.3 盆地北部和南部直罗组铀源探讨 | 第94-102页 |
5.3.1 盆地北部直罗组铀源 | 第94-100页 |
5.3.2 盆地南部直罗组铀源 | 第100-102页 |
主要认识与结论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