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活性氧化铝及载铈活性氧化铝催化臭氧氧化处理废水

致谢第6-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绪论第17-19页
    1.1 课题背景第17-18页
    1.2 课题来源第18页
    1.3 课题目标与研究内容第18-19页
2 文献综述第19-30页
    2.1 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第19-22页
        2.1.1 吸附法第19-20页
        2.1.2 膜分离法第20-21页
        2.1.3 高级氧化法第21-22页
    2.2 臭氧氧化技术第22-26页
        2.2.1 臭氧物理化学性质第22-23页
        2.2.2 臭氧氧化机理第23-25页
        2.2.3 臭氧氧化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第25-26页
    2.3 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第26页
    2.4 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第26-29页
    2.5 小结第29-30页
3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0-37页
    3.1 实验材料第30-31页
    3.2 催化剂制备第31-32页
        3.2.1 活性氧化铝催化剂处理第31页
        3.2.2 载铈活性氧化铝催化剂制备第31-32页
        3.2.3 参比催化剂制备第32页
    3.3 实验装置与方法第32-34页
        3.3.1 臭氧发生器稳定性测试第33页
        3.3.2 分批式实验第33-34页
        3.3.3 连续流实验第34页
    3.4 分析方法第34-37页
        3.4.1 气相中臭氧浓度分析第34-35页
        3.4.2 COD分析第35页
        3.4.3 苯酚浓度分析第35页
        3.4.4 X射线衍射(XRD)第35页
        3.4.5 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及程序升温还原(H_2-TPR)第35页
        3.4.6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第35-36页
        3.4.7 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SEM-EDS)第36页
        3.4.8 X射线光电子衍射能谱仪(XPS)第36-37页
4 活性氧化铝催化臭氧氧化处理苯酚废水第37-48页
    4.1 活性氧化铝表征第37-38页
    4.2 活性氧化铝的催化效果第38-39页
    4.3 煅烧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第39-42页
    4.4 煅烧时间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第42-44页
    4.5 溶液pH对苯酚降解的影响第44-45页
    4.6 臭氧投加量对苯酚降解的影响第45页
    4.7 活性氧化铝稳定性实验第45-47页
    4.8 小结第47-48页
5 Ce/Al_2O_3催化臭氧氧化降解苯酚第48-63页
    5.1 活性组分的选择第48-49页
    5.2 Ce/Al_2O_3催化剂表征第49-52页
        5.2.1 XRD表征第49-50页
        5.2.2 XPS表征第50页
        5.2.3 SEM表征第50-51页
        5.2.4 BET表征第51-52页
    5.3 载铈活性氧化铝的催化效果第52-54页
    5.4 煅烧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第54-56页
    5.5 煅烧时间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第56-57页
    5.6 Ce负载量对催化活性影响第57页
    5.7 臭氧投加量对苯酚降解的影响第57-58页
    5.8 催化剂投加量对苯酚降解的影响第58-59页
    5.9 载铈活性氧化铝催化稳定性实验第59-60页
    5.10 催化机理第60-61页
    5.11 小结第61-63页
6 催化臭氧氧化处理工业废水研究第63-72页
    6.1 催化臭氧氧化处理工业废水第63-64页
    6.2 中试研究第64-65页
    6.3 中试装置与运行参数第65-67页
        6.3.1 中试装置第65-66页
        6.3.2 运行条件第66-67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67-69页
    6.5 成本分析第69-71页
        6.5.1 中试装置投资第69-70页
        6.5.2 处理成本分析第70-71页
    6.6 小结第71-72页
7 结论与展望第72-75页
    7.1 结论第72-74页
    7.2 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2页
作者简介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生态的物种敏感性风险评价方法改进及应用
下一篇:二氧化碳的铬渣封存及其对六价铬淋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