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道德思想及社会价值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三、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 | 第10-11页 |
第一章“致良知”说的提出 | 第11-23页 |
第一节“致良知”社会历史背景 | 第11-15页 |
一、动乱的社会环境 | 第11-13页 |
二、坎坷的人生经历 | 第13-15页 |
第二节“致良知”理论背景 | 第15-18页 |
一、朱熹理学的余韵 | 第15-16页 |
二、陆九渊心学的启发 | 第16-17页 |
三、元儒、明儒的影响 | 第17-18页 |
第三节“致良知”提出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 第18-23页 |
一、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致良知”思想 | 第18-19页 |
二、“致良知”思想的现状分析 | 第19-20页 |
三、马克思的道德良知观 | 第20-23页 |
第二章“致良知”道德修养论 | 第23-31页 |
第一节 良知乃道德修养论之基础 | 第23-25页 |
一、良知是强调人的主体意识 | 第23-24页 |
二、良知是道德的主导 | 第24页 |
三、良知人人皆有 | 第24-25页 |
第二节“致良知”的途径 | 第25-31页 |
一、注重内心为“致良知”的前提 | 第25-28页 |
二、格之外物为“致良知”的基础 | 第28-29页 |
三、循序渐进为“致良知”的条件 | 第29-31页 |
第三章“致良知”道德思想的当代价值及意义 | 第31-43页 |
第一节“致良知”对家庭道德教育的意义 | 第31-34页 |
一、传承家庭孝悌文化 | 第31-33页 |
二、培养和善之心促和谐 | 第33-34页 |
第二节“致良知”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意义 | 第34-39页 |
一、锻炼独立人格 | 第34-35页 |
二、教导学生至善 | 第35-36页 |
三、培养德行文化 | 第36-39页 |
第三节“致良知”对社会道德教育的意义 | 第39-43页 |
一、对社会公德建设的启示 | 第39-40页 |
二、对职业道德建设的启示 | 第40-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注释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