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控制的采煤机调速特性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电牵引采煤机发展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电牵引采煤机发展现状 | 第10-12页 |
·国内电牵引采煤机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交流变频调速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3-17页 |
·国外交流变频调速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国内交流变频调速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国内外轴承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国外轴承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国内轴承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8页 |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8-19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2 采煤机变频调速原理 | 第20-27页 |
·采煤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20-21页 |
·采煤机的结构 | 第20页 |
·采煤机工作原理 | 第20-21页 |
·变频调速的基本控制方式 | 第21-23页 |
·正弦脉宽调制(SPWM)的调速原理 | 第23-24页 |
·交-直-交变频器电路 | 第24-25页 |
·采煤机牵引部的负载特性 | 第25-26页 |
·采煤机调速控制系统原理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原理 | 第27-40页 |
·矢量控制的概念和思想 | 第27-28页 |
·坐标变换 | 第28-31页 |
·三相静止/二相静止坐标系变换 | 第28-29页 |
·二相/二相旋转坐标系变换 | 第29-30页 |
·三相静止到二相旋转坐标系变换 | 第30-31页 |
·三相异步电动机在不同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 | 第31-35页 |
·异步电动机在三相静止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 | 第31-33页 |
·异步电动机在两相静止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 | 第33页 |
·异步电动机在二相旋转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 | 第33-34页 |
·异步电动机在二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 | 第34-35页 |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矢量控制方式 | 第35-36页 |
·转子磁场定向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 | 第36-37页 |
·调速系统模型搭建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模糊控制器设计 | 第40-50页 |
·PID控制原理 | 第40页 |
·模糊控制系统概述 | 第40-41页 |
·模糊控制出现的历史背景 | 第40-41页 |
·模糊控制理论的产生 | 第41页 |
·模糊控制系统结构 | 第41-42页 |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42-46页 |
·确定模糊控制器的结构 | 第42-44页 |
·输入输出空间的模糊划分 | 第44页 |
·确定语言值的隶属度函数 | 第44-45页 |
·建立模糊控制规则 | 第45页 |
·确定模糊推理机制 | 第45页 |
·确定解模糊策略 | 第45页 |
·模糊语言变量和比例因子的确定 | 第45-46页 |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第46-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系统仿真 | 第50-59页 |
·计算机仿真软件简介 | 第50-51页 |
·MATLAB软件简介 | 第50-51页 |
·SIMLINK软件包简介 | 第51页 |
·基于MATLAB的模糊PID控制系统仿真 | 第51-53页 |
·定义变量隶属函数 | 第52-53页 |
·定义模糊规则 | 第53页 |
·仿真分析参数设置 | 第53-56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6 截割部输出轴轴承动态特性研究 | 第59-66页 |
·ANSYS软件介绍 | 第59页 |
·ANSYS/LS-DYNA基本算法 | 第59-60页 |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60-62页 |
·建立滚动轴承实体模型 | 第60页 |
·网格划分和材料选择 | 第60-61页 |
·接触及边界条件设置 | 第61-62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2-65页 |
·滚动体节点的动力学特性 | 第62-64页 |
·单元的动态应力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作者简历 | 第70-7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