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环境作用与“环境—建构” | 第9页 |
| ·研究对象及范畴 | 第9-10页 |
|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 ·研究范畴 | 第10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0-13页 |
| ·国外环境调控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10-12页 |
| ·工作室团队对环境作用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 ·小结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研究途径 | 第13-14页 |
| ·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 第2章 “环境—建构”与窗的关联性研究 | 第15-23页 |
| ·建筑的环境调控形式 | 第15-17页 |
| ·建筑的环境调控策略层级 | 第15-17页 |
| ·环境作用下窗应对的环境调控层级 | 第17页 |
| ·“环境”之于窗 | 第17-20页 |
| ·外环境 | 第17-19页 |
| ·内环境 | 第19-20页 |
| ·“建构”之于窗 | 第20-21页 |
| ·窗的建构层级 | 第20-21页 |
| ·环境作用下窗建构的研究要素 | 第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 第3章 窗建构体系的理论性分析框架 | 第23-31页 |
| ·窗建构体系及其空间性 | 第23-25页 |
| ·窗建构体系 | 第23页 |
| ·窗的空间性 | 第23-25页 |
| 1) 当窗变厚成为空间 | 第24页 |
| 2) 以窗为主的交互空间 | 第24-25页 |
| ·窗建构体系分析框架 | 第25-29页 |
| ·纵向划分 | 第25-26页 |
| ·横向划分 | 第26-28页 |
| ·分析框架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 第4章 窗的环境调控功能与形式 | 第31-75页 |
| ·窗案例研究 | 第31-59页 |
| ·α类 | 第32-44页 |
| ·β类 | 第44-55页 |
| ·γ类 | 第55-59页 |
| ·窗建构体系框架中各区域环境调控功能 | 第59-72页 |
| ·构件形式 | 第59-70页 |
| ·模块形式 | 第70-72页 |
| ·窗对环境的调控形式 | 第72-74页 |
| ·引导形式 | 第72-73页 |
| ·过滤形式 | 第73页 |
| ·遮挡形式 | 第73-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5章 窗的类型研究及设计方法 | 第75-95页 |
| ·窗理论类型的环境调控效果对比 | 第75-86页 |
| ·窗的理论类型 | 第75-81页 |
| ·环境调控效果对比 | 第81-86页 |
| ·环境调控功能差异性影响因素 | 第86页 |
| ·窗建构体系框架中各区域环境调控效果差异的归纳与总结 | 第86-93页 |
| ·窗的环境调控功能评价体系 | 第86-88页 |
| ·窗建构体系的各分区环境调控功能评价与总结 | 第88-93页 |
| ·设计方法的认知框架初探 | 第93-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 第6章 总结 | 第95-109页 |
| ·环境调控的对象与形式:三种分类 | 第95-98页 |
| ·环境作用下窗的环境调控范围 | 第95-96页 |
| ·窗的环境调控形式及环境调控功能 | 第96-98页 |
| ·窗的建构形式及其与环境调控形式的对接 | 第98-101页 |
| ·一种索引式的辅助设计方法 | 第101-107页 |
| ·“环境—建构”发展与后续研究 | 第107-109页 |
| 致谢 | 第109-111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11-113页 |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13-117页 |
| 附录 辅助设计方法部分案例汇总 | 第117-12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3-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