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 ·我国桃树生产及栽培模式概况 | 第11页 |
| ·桃树树形研究方法及内容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 ·以实际测量为基础的传统方法的研究 | 第11-12页 |
| ·基于随机分布的 2D图像计算机分析研究 | 第12-13页 |
| ·三维数字化技术虚拟概况 | 第13-16页 |
| ·国内三维数字化技术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 ·国外三维数字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光合有效辐射分布模型研究概况 | 第16页 |
| ·叶片光合特性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主干形桃树冠层 3D模型构建及光截获与果实品质的空间分布研究 | 第18-29页 |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 ·试验园地与材料 | 第18页 |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8-2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6页 |
| ·主干形桃树树体基本信息 | 第21页 |
| ·主干形桃树树体形态结构异速生长关系 | 第21-22页 |
| ·主干形桃树冠层 3D模型构建 | 第22-23页 |
| ·主干形桃树树体不同区位枝条数量与枝类STAR值相关性分析 | 第23-24页 |
| ·主干形桃树树体不同区位果实数量和果实产量与枝类STAR值相关性分析 | 第24-25页 |
| ·主干形桃树树体不同区位果实品质与枝类STAR值相关性分析 | 第25-26页 |
| ·讨论 | 第26-29页 |
| ·应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对桃树树形评价的可行性 | 第26-27页 |
| ·主干形桃树树体不同区间内各类枝条数量、果实品质与光截获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纺锤形和开心形八月脆桃树冠层 3D模拟光截获与果实品质相关性分析及及光合特性测定 | 第29-51页 |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 ·试验园地与材料 | 第29页 |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9-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47页 |
| ·纺锤形和开心形桃树树体基本信息 | 第30-31页 |
| ·树体枝叶形态参数及异速生长关系 | 第31-33页 |
| ·纺锤形和开心形桃树树体枝叶角度分布参数及差异 | 第33-35页 |
| ·3D模型构建 | 第35-36页 |
| ·纺锤形和开心形树体结构分析及光截获效率评价 | 第36-38页 |
| ·纺锤形和开心形树体不同部位光合作用强度、叶绿素含量(SPAD)差异 | 第38-40页 |
| ·纺锤形和开心形树体不同部位光合有效辐射及温湿度的年变化分析 | 第40-44页 |
| ·纺锤形和开心形桃树果实品质比较分析 | 第44-45页 |
| ·开心形枝数量和STAR值与果实品质的相关分析 | 第45-47页 |
| ·讨论 | 第47-51页 |
| ·不同树形对树体结构和光截获率的影响 | 第47页 |
| ·不同树形对叶片角度分布的影响 | 第47-48页 |
| ·不同树形叶片光合特性分析 | 第48-49页 |
| ·不同树形对树体枝类组成的影响 | 第49页 |
| ·不同树形对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