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5页 |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相关理论分析 | 第17-24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股份制概念 | 第18页 |
·农家乐概念 | 第18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第19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9页 |
·产权理论 | 第19页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9-20页 |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发展模式随着乡村旅游地条件的多样化而不同 | 第20页 |
·不同的旅游阶段呈现不同的模式 | 第20页 |
·和谐的乡村旅游利益共同体以适宜的模式为前提 | 第20-21页 |
·合适的发展模式可解决相关问题 | 第21页 |
·现有的乡村旅发展模式分析 | 第21-24页 |
3.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实证分析 | 第24-42页 |
·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总体发展情况 | 第24-27页 |
·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资源 | 第24-25页 |
·乌鲁木齐县观光农业旅游现状 | 第25-26页 |
·方家庄农家乐发展现状 | 第26-27页 |
·方家庄农家乐旅游地生命周期分析 | 第27页 |
·方家庄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 第27-32页 |
·调查问卷设计 | 第27-28页 |
·样本的人口社会学特征 | 第28-29页 |
·方家庄农户对乡村旅游的影响感知 | 第29-30页 |
·方家庄农户对乡村旅游活动的认知 | 第30-32页 |
·方家庄村居民对现状的评价调查结果分析 | 第32页 |
·乌鲁木齐县方家庄乡村旅游驱动因子分析 | 第32-39页 |
·驱动因子构成 | 第32-33页 |
·供给系统驱动因子 | 第33-38页 |
·需求系统驱动因子分析 | 第38页 |
·中介系统驱动因子 | 第38-39页 |
·支持系统驱动因子 | 第39页 |
·驱动因子的地位 | 第39页 |
·相关利益主体分析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4.方家庄农家乐实行股份制模式的选择性分析 | 第42-47页 |
·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发展可选择的模式 | 第42-43页 |
·政府主导作用下的股份制模式分析 | 第43-44页 |
·体现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主导特性 | 第43页 |
·在股份制新形式下推动农民从乡村旅游中获得经济效益 | 第43-44页 |
·居民对股份制模式的态度意愿 | 第44-45页 |
·建立农户利益保障机制 | 第45-47页 |
·建立组织和制度保障 | 第45页 |
·建立资金保障 | 第45-46页 |
·建立就业保障 | 第46-47页 |
5.方家庄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第47-50页 |
·方家庄农家乐在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 | 第47-48页 |
·提出农户入股的发展模式 | 第48-49页 |
·股份制模式是较为可行的方案 | 第48页 |
·股份制模式可重建利益分配机制 | 第48页 |
·股份制模式可有效平衡农民利益 | 第48页 |
·股份制模式使农民就业途径多样化 | 第48-49页 |
·成立专门的旅游合作社 | 第49页 |
·集约化运行 | 第49-50页 |
6.结论与讨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 | 第55-5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