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现代城市的发展动向 | 第11-12页 |
| ·生态建筑理论的提出 | 第12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5-17页 |
| ·研究的重点与创新点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绍兴传统水乡民居规划模式与分布特征 | 第19-34页 |
| ·稽山鉴水的自然条件与人文渊源 | 第19-23页 |
| ·水网交叉的自然风貌 | 第20-21页 |
| ·温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 第21-22页 |
| ·越风浓郁的人文环境 | 第22-23页 |
| ·“临河设街、沿街建屋”的规划模式及形成因素 | 第23-29页 |
| ·依水建镇的原始规划形态 | 第23-26页 |
| ·河街水巷的水网格局 | 第26-27页 |
| ·“形胜”观念的影响 | 第27-29页 |
| ·以水为界的民居分布类型 | 第29-33页 |
| ·有河无街 | 第30页 |
| ·一河一街 | 第30-31页 |
| ·一河两街 | 第31-32页 |
| ·有街无河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绍兴传统水乡民居生态特性分析 | 第34-63页 |
| ·因势利导的生态选址与营建策略 | 第34-38页 |
| ·择吉而营的选址经验 | 第34-36页 |
| ·师法自然的营建策略 | 第36-38页 |
| ·临水筑屋的生态空间布局模式 | 第38-46页 |
| ·狭长纵深的单体平面 | 第38-40页 |
| ·内向开敞的庭院天井 | 第40-43页 |
| ·合院形制的院落空间 | 第43-44页 |
| ·河街水巷的群体聚落 | 第44-46页 |
| ·民居构造技术的生态效应 | 第46-58页 |
| ·传统木构的承重体系 | 第46-48页 |
| ·砖石墙体的保温隔热 | 第48-50页 |
| ·青砖黛瓦的双坡屋顶 | 第50-53页 |
| ·防潮除湿的地面处理 | 第53-54页 |
| ·审美与功能结合的细部构造 | 第54-58页 |
| ·民居水环境的改造与利用 | 第58-61页 |
| ·因地制宜的水体改造 | 第58-59页 |
| ·因水而聚的亲水空间 | 第59-60页 |
| ·非传统水源的循环利用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第四章 水乡民居生态经验在现代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再生与发展 | 第63-84页 |
| ·现代民用建筑生态观的再认识 | 第63-65页 |
| ·节能技术与民用建筑生态性的关系再认识 | 第63-64页 |
| ·现代民用建筑生态观的恰当表达 | 第64-65页 |
| ·水乡民居生态经验在现代民用建筑设计中的价值体现 | 第65-67页 |
| ·时代背景下的民居需求模式关联性 | 第65-66页 |
| ·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向现代转化的可行性 | 第66-67页 |
| ·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向现代转化的必要性 | 第67页 |
| ·互融模式下的民居继承原则 | 第67-71页 |
| ·和谐整体的设计认知 | 第68页 |
| ·避害就利的设计思维 | 第68-69页 |
| ·适宜技术的设计取向 | 第69-70页 |
| ·理性普及的设计目标 | 第70-71页 |
| ·民居生态经验多元并存的继承方法 | 第71-83页 |
| ·绍兴传统水乡民居的生态模式语言归纳 | 第71-75页 |
| ·传统模式语言向现代的分级测评转换体系 | 第75-76页 |
| ·传统模式语言各级指标的分析对比 | 第76-79页 |
| ·传统模式语言在现代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再创造 | 第79-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第五章 综合应用案例分析——以杭州河畔湾经济适用房项目为例 | 第84-92页 |
| ·选址 | 第84-86页 |
| ·区位分析 | 第85页 |
| ·总体规划分析 | 第85-86页 |
| ·空间设计 | 第86-88页 |
| ·空间关系 | 第86-87页 |
| ·功能布局 | 第87-88页 |
| ·微气候调节 | 第88-91页 |
| ·保温隔热 | 第88-89页 |
| ·采光通风 | 第89-90页 |
| ·水资源利用 | 第90-91页 |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2-94页 |
| ·结论 | 第92-93页 |
| ·展望 | 第93-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 图片来源索引 | 第97-101页 |
| 附录 | 第101-10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5-106页 |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