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4-15页 |
前言 | 第15-22页 |
1 藤黄中活性成分制备分离的研究 | 第16-19页 |
2 藤黄酸B的药理活性研究研究进展 | 第19页 |
3 纳米脂质载体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4 课题基本设计思路 | 第21-22页 |
第一部分 藤黄酸B的制备分离研究 | 第22-38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22-23页 |
·仪器 | 第22页 |
·材料 | 第22-23页 |
2 MA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3-26页 |
·色谱条件 | 第23页 |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第23页 |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 第23页 |
·线性关系考察 | 第23-24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24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24-25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25页 |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25-26页 |
3 分离与纯化 | 第26-34页 |
·藤黄总酸的提取 | 第26-29页 |
·MA的中压液相色谱分离 | 第29-32页 |
·MA的高压制备色谱纯化 | 第32页 |
·理化性质及鉴别 | 第32-34页 |
·工艺流程图 | 第34页 |
4 MA的结构确证 | 第34-36页 |
·质谱 | 第34页 |
·红外光谱 | 第34-35页 |
·核磁共振光谱 | 第35-36页 |
5 讨论 | 第36页 |
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二部分 藤黄酸B的处方前研究 | 第38-49页 |
1 仪器和试药 | 第38-39页 |
·仪器 | 第38页 |
·试药 | 第38-39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39-47页 |
·藤黄酸B 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9-44页 |
·MA的理化性质 | 第44页 |
·MA-NLC包封率测定方法学研究 | 第44-47页 |
3 讨论 | 第47-48页 |
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部分 藤黄酸B纳米脂质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 第49-71页 |
第一节 藤黄酸B纳米脂质载体的处方及制备工艺的优选 | 第49-59页 |
1 仪器和试药 | 第49页 |
·仪器 | 第49页 |
·试药 | 第49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49-58页 |
·MA-NLC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49-50页 |
·单因素考察 | 第50-55页 |
·正交优化 | 第55-58页 |
3 讨论 | 第58-59页 |
第二节 藤黄酸B纳米脂质载体的表征 | 第59-71页 |
1 仪器和试药 | 第59页 |
·仪器 | 第59页 |
·试药 | 第59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59-69页 |
·形态学观察 | 第59-60页 |
·DSC分析 | 第60-61页 |
·粒径分布 | 第61-62页 |
·Zeta电位 | 第62-63页 |
·稳定性考察 | 第63-64页 |
·体外释放研究 | 第64-69页 |
3 讨论 | 第69-70页 |
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部分 藤黄酸B纳米脂质载体冻干粉的制备工艺研究及质量评价 | 第71-80页 |
1 仪器和试药 | 第71-72页 |
·仪器 | 第71页 |
·试药 | 第71-72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72-78页 |
·冻干粉评价标准 | 第72页 |
·预冻时间筛选 | 第72页 |
·冻干时间筛选 | 第72-73页 |
·冻干保护剂的筛选 | 第73-74页 |
·最优冻干工艺及处方 | 第74-75页 |
·MA-NLC冻干粉的质量评价 | 第75-78页 |
3 讨论 | 第78-79页 |
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部分 藤黄酸B纳米脂质载体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研究 | 第80-96页 |
第一节 MA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80-90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80-81页 |
·仪器 | 第80页 |
·材料 | 第80页 |
·动物 | 第80-81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81-90页 |
·色谱条件 | 第81页 |
·血浆样品处理 | 第81页 |
·选择性 | 第81页 |
·响应函数 | 第81-82页 |
·定量下限(LLOQ) | 第82-83页 |
·方法回收率 | 第83-84页 |
·精密度与准确度 | 第84-86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86-90页 |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参数研究 | 第90-96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90页 |
·仪器 | 第90页 |
·材料 | 第90页 |
·动物 | 第90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90-95页 |
·受试药物的配制 | 第90-91页 |
·分组及给药 | 第91页 |
·采血时间点安排 | 第91页 |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第91-94页 |
·药代动力学参数拟合 | 第94-95页 |
3 讨论 | 第95页 |
4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六部分 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 第96-104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96-97页 |
·仪器 | 第96页 |
·试剂 | 第96-97页 |
·细胞 | 第97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97-102页 |
·受试药物的配制 | 第97页 |
·细胞复苏 | 第97页 |
·细胞传代 | 第97页 |
·细胞毒性实验 | 第97-100页 |
·MGC-803 和HCT-116 细胞形态学观察 | 第100-102页 |
4 讨论 | 第102-103页 |
5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全文总结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综述 | 第109-146页 |
References | 第135-146页 |
作者简介 | 第1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附图 | 第148-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