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4页 |
| ·研究场地分类方法的现状 | 第10-12页 |
| ·美国规范中场地分类方法的发展 | 第11页 |
| ·中国规范中场地分类方法发展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钻孔资料及Vs30外推模型的建立 | 第14-30页 |
| ·钻孔资料的收集 | 第14-15页 |
| ·中美场地分类标准 | 第15-16页 |
| ·Vs30外推模型的建立 | 第16-25页 |
| ·钻孔资料选取及Vs30外推模型介绍 | 第17-18页 |
| ·模型原理介绍 | 第18-20页 |
| ·模型比较 | 第20-25页 |
| ·结论 | 第25页 |
| ·场地分类 | 第25-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基底地震动输入时程的确定 | 第30-44页 |
| ·人工时程 | 第30-34页 |
| ·强震动记录 | 第34-42页 |
| ·小结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基岩界面及钻孔模型的确定 | 第44-54页 |
| ·场地地震动参数的比较研究 | 第45-47页 |
| ·由基岩界面差异引起的反应谱特性分析 | 第47-50页 |
| ·小结 | 第50-54页 |
| 第五章 反应谱特征周期标定方法 | 第54-64页 |
| ·特征周期标定方法概述 | 第54-55页 |
| ·等面积标定法和固定平台段最小二乘优选法 | 第55-57页 |
| ·输入加速度时程下场地地震动参数Tg特性研究 | 第57-62页 |
| ·输入49条人工基岩加速度时程下的场地地震动参数Tgs的特性研究 | 第57-58页 |
| ·输入49条强震动加速度时程下的场地地震动参数Tgs的特性研究 | 第58-59页 |
| ·输入49条人工基岩加速度时程下的场地特征周期Tgs的经验关系式 | 第59-62页 |
| ·小结 | 第62-64页 |
| 第六章 中美场地分类下的场地地震动参数特性研究 | 第64-126页 |
| ·场地地震动参数特性分析 | 第64-93页 |
| ·当人工基岩加速度时程作为地震动输入时场地地震动参数特性研究 | 第64-66页 |
| ·当强震动加速度时程作为地震动输入时场地地震动参数特性研究 | 第66页 |
| ·输入强震动时程与人工基岩加速度时程对场地地震动参数造成的差异性分析 | 第66-93页 |
| ·中美场地分类方法的优异性比较 | 第93-113页 |
| ·变异系数比较 | 第93-111页 |
| ·覆盖层厚度的重要性 | 第111-113页 |
| ·中美场地场地地震动参数回归关系式 | 第113-124页 |
| ·小结 | 第124-126页 |
| 第七章 中国场地类别划分新方法 | 第126-138页 |
| ·现行规范Ⅱ类场地的细化研究 | 第126-128页 |
| ·现行规范Ⅲ类场地的细化研究 | 第128-131页 |
| ·场地分类剪切波速的综合比较分析 | 第131页 |
| ·新的场地分类方法 | 第131-137页 |
| ·新场地分类方法 | 第131-135页 |
| ·新场地分类方法下场地地震动参数特性 | 第135-137页 |
| ·小结 | 第137-138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8-142页 |
| ·主要结论 | 第138-140页 |
| ·展望 | 第140-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2-148页 |
| 致谢 | 第148-150页 |
| 附件 | 第150-152页 |
| 作者简介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