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周法治疗女性冲任失调型青春期后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 1. 祖国医学对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认识 | 第10-14页 |
| ·古代文献对痤疮的论述 | 第10-11页 |
| ·青春期后痤疮的病因病机 | 第11-12页 |
| ·青春期后痤疮的中医治疗 | 第12-14页 |
| 2 现代医学对青春期后痤疮的认识 | 第14-19页 |
| ·西医对青春期后痤疮的病因病理研究 | 第14-17页 |
| ·西医对青春期后痤疮的治疗进展 | 第17-19页 |
| 3. 调周疗法的理论研究 | 第19-23页 |
| ·调周理论的学术思想 | 第19-21页 |
| ·调周法治疗痤疮的临床运用 | 第21-23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3-31页 |
| 1. 病例来源 | 第23页 |
| 2. 病例选择 | 第23-25页 |
| ·诊断标准 | 第23页 |
| ·纳入标准 | 第23-24页 |
| ·排除标准 | 第24页 |
| ·中止试验标准 | 第24页 |
| ·病例剔除标准 | 第24页 |
| ·症状及疗效判定标准 | 第24-25页 |
| 3. 治疗方法 | 第25-26页 |
| ·药物及用药方法 | 第25-26页 |
| ·疗程 | 第26页 |
| 4. 观察指标 | 第26-27页 |
| ·一般情况 | 第26页 |
| ·痤疮情况 | 第26页 |
| ·实验室检查情况 | 第26页 |
| ·安全性观察 | 第26-27页 |
| ·观察周期 | 第27页 |
| 5. 统计学处理 | 第27页 |
| 6. 结果 | 第27-31页 |
| ·病例分析 | 第27-28页 |
| ·疗效评价 | 第28-29页 |
| ·激素水平比较 | 第29-30页 |
| ·不良反应 | 第30-31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1-36页 |
| 1. 女性青春期后痤疮与月经之间的联系 | 第31页 |
| 2. 性激素与阴阳之间的联系 | 第31-32页 |
| 3. 调周法机理探讨 | 第32-33页 |
| 4. 组方及常用药物分析 | 第33-34页 |
| 5. 结论 | 第34页 |
| 6. 问题与展望 | 第34-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 附录1 缩略语表 | 第40-41页 |
| 附录2 部分患者治疗前后照片比较 | 第41-43页 |
| 附录3 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记录 | 第43-44页 |
| 附录4 患者治疗前后观察项目记录 | 第44-4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