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24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染料废水的危害 | 第9页 |
·染料废水的分类 | 第9-10页 |
·孔雀石绿的性质及危害 | 第10-11页 |
·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及机理 | 第11-14页 |
·物理法 | 第11-12页 |
·化学法 | 第12-14页 |
·生化法 | 第14页 |
·光催化氧化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4-23页 |
·二氧化钛光催化氧化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二氧化钛光催化反应的原理 | 第15-16页 |
·二氧化钛的制备方法 | 第16-17页 |
·二氧化钛催化剂的局限性 | 第17页 |
·杂多酸的光催化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7-18页 |
·杂多酸的分类及结构 | 第18-19页 |
·杂多酸的性质 | 第19页 |
·杂多酸光催化反应中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杂多酸催化剂局限性 | 第21页 |
·杂多酸/二氧化钛复合催化剂的制备 | 第21-22页 |
·杂多酸/二氧化钛复合催化剂的作用机理 | 第22页 |
·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 第22-23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2 实验材料和分析测试方法 | 第24-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分析测定方法 | 第25-28页 |
·pH值的测定 | 第25页 |
·化学需氧量的分析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脱色率的测定方法 | 第26页 |
·浓度-吸光度标准曲线绘制 | 第26-27页 |
·X射线衍射(XRD)分析方法 | 第27页 |
·N_2吸附脱附性实验分析方法 | 第27页 |
·透射电镜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EDS能谱分析 | 第28页 |
·水样的配制 | 第28页 |
·光催化反应实验装置图 | 第28-29页 |
3 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不同制备条件下处理模拟染料废水的实验研究 | 第29-40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9页 |
·不同制备条件对复合催化剂处理模拟染料废水的影响 | 第29-37页 |
·水热合成时间的影响 | 第29-32页 |
·H_3PW_(12)O_(40)掺杂量的影响 | 第32-34页 |
·硅胶掺杂量的影响 | 第34-37页 |
·正交实验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0-47页 |
·X射线衍射(XRD)结果及分析 | 第40-41页 |
·N_2吸附/脱附测定分析 | 第41-43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果及分析 | 第43-45页 |
·EDS能谱图及分析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复合催化剂对染料分子吸附过程的研究 | 第47-53页 |
·吸附平衡时间的确定 | 第47-48页 |
·平衡吸附等温方程式 | 第48-52页 |
·Langmuir平衡吸附等温式 | 第48页 |
·Freundlich平衡吸附等温式 | 第48页 |
·等温吸附平衡方程式的建立 | 第48-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6 复合催化剂处理孔雀石绿模拟染料废水的实验研究 | 第53-63页 |
·不同催化剂对孔雀石绿染料废水脱色率的影响 | 第53-55页 |
·利用动力学模型探究最佳的催化条件 | 第55-62页 |
·孔雀石绿初始浓度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56-58页 |
·复合催化剂的投加量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58-60页 |
·不同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7 催化剂的回收利用研究 | 第63-66页 |
·催化剂的回收利用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8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