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前言 | 第10-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研究的背景和反思 | 第12-14页 |
| ·城市发展的背景 | 第12-13页 |
| ·城市问题的反思 | 第13-14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 第15页 |
| ·研究范围 | 第15页 |
|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5-18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第2章 理论研究综述与实践案例解读 | 第18-31页 |
| ·文脉理论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 ·文脉的起源 | 第18页 |
| ·文脉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 ·文脉理论的相关探索 | 第19-20页 |
| ·文脉理论的批判反思 | 第20-21页 |
| ·场所理论研究综述 | 第21-25页 |
| ·场所的概念 | 第21页 |
| ·场所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 ·场所理论的相关探索 | 第22-24页 |
| ·场所理论的批判反思 | 第24-25页 |
| ·相关实践案例解析 | 第25-29页 |
| ·文脉延续的实践案例 | 第25-27页 |
| ·场所塑造的实践案例 | 第27-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 第3章 城市文脉延续的指导思想解读 | 第31-38页 |
| ·城市文脉的内涵 | 第31页 |
| ·城市文脉的构成要素 | 第31-33页 |
| ·城市文脉的物质形态要素 | 第31-32页 |
| ·城市文脉的意识形态要素 | 第32-33页 |
| ·城市文脉的特征 | 第33-34页 |
| ·城市文脉的地域性 | 第33页 |
| ·城市文脉的包容性 | 第33-34页 |
| ·城市文脉的多样性 | 第34页 |
| ·城市文脉延续的精髓 | 第34-37页 |
| ·城市历史遗存的延续 | 第35页 |
| ·城市空间特色的延续 | 第35-36页 |
| ·城市人文情怀的延续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4章 场所精神塑造的要素系统建构 | 第38-49页 |
| ·场所精神的内涵 | 第38页 |
| ·场所精神的特性 | 第38-40页 |
| ·场所精神的依附性 | 第38-39页 |
| ·场所精神的多元性 | 第39页 |
| ·场所精神的历时性 | 第39-40页 |
| ·场所精神塑造的要素解读 | 第40-48页 |
| ·场所的形式塑造 | 第41-43页 |
| ·场所的活动塑造 | 第43-44页 |
| ·场所的记忆塑造 | 第44-46页 |
| ·场所的意象塑造 | 第46-47页 |
| ·场所的认同塑造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5章 济南市老城区城市文脉沿革与场所现状审视 | 第49-59页 |
| ·济南市老城区城市文脉沿革 | 第49-56页 |
| ·济南市老城区物质形态文脉 | 第49-55页 |
| ·济南市老城区意识形态文脉 | 第55-56页 |
| ·济南市老城区场所现状审视 | 第56-58页 |
| ·城市场所自身缺乏保护 | 第56页 |
| ·城市场所结构缺乏完整 | 第56-57页 |
| ·城市场所功能缺乏转换 | 第57页 |
| ·城市场所活动缺乏活力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6章 文脉延续导向下的济南市老城区场所精神塑造设计研究 | 第59-85页 |
| ·场所精神塑造中场所的分类研究 | 第59-60页 |
| ·依据场所的现状情况分类 | 第59页 |
| ·依据场所的功能职责分类 | 第59-60页 |
| ·“维护”与“完善”------保护型场所的场所精神塑造设计 | 第60-67页 |
| ·保护型场所的场所精神塑造设计策略 | 第60-61页 |
| ·保护型场所的场所精神塑造设计实践 | 第61-67页 |
| ·“修补”与“优化”------更新型场所的场所精神塑造设计 | 第67-74页 |
| ·更新型场所的场所精神塑造设计策略 | 第67页 |
| ·更新型场所的场所精神塑造设计实践 | 第67-74页 |
| ·“重生”与“传承”------复原型场所的场所精神塑造设计 | 第74-76页 |
| ·复原型场所的场所精神塑造设计策略 | 第74-75页 |
| ·复原型场所的场所精神塑造设计实践 | 第75-76页 |
| ·“人本”与“融合”------补充型场所的场所精神塑造设计 | 第76-80页 |
| ·补充型场所的场所精神塑造设计策略 | 第76-77页 |
| ·补充型场所的场所精神塑造设计实践 | 第77-80页 |
| ·建构城市场所系统 | 第80-84页 |
| ·城市场所系统中场所间的联系方式 | 第80-81页 |
| ·城市场所系统中场所间的联系原则 | 第81页 |
| ·建构济南市老城区城市场所系统 | 第81-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结语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 图表目录 | 第88-92页 |
| 后记 | 第92-9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