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心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 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临床研究 | 第9-15页 |
| 一、诊断标准 | 第9页 |
| (一)西医诊断标准 | 第9页 |
| (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第9页 |
| 二、病例标准 | 第9-10页 |
| (一)纳入标准 | 第9页 |
| (二)排除标准 | 第9页 |
| (三)中止、剔除标准 | 第9-10页 |
| (四)脱落标准 | 第10页 |
| 三、课题临床相关资料 | 第10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一)病例分组 | 第10页 |
| (二)治疗器具 | 第10-11页 |
| (三)治疗方案 | 第11-12页 |
| (四)出现意外的应对措施 | 第12页 |
| (五)使用的量表 | 第12页 |
| (六)疗效评价标准 | 第12页 |
| (七)数据统计 | 第12页 |
| 五、研究结果 | 第12-15页 |
| (一)患者心悸症状功能评分比较 | 第12-13页 |
| (二)患者VAS评分比较 | 第13-14页 |
| (三)疗程结束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 第14-15页 |
| 讨论 | 第15-23页 |
| 一、颈心综合征研究的现实背景 | 第15页 |
| 二、中医学对颈心综合征的相关阐述 | 第15-16页 |
| 三、西医学对颈心综合征的阐述 | 第16-23页 |
| (一)基础概念 | 第16-17页 |
| (二)交感神经的走行 | 第17-18页 |
| (三)颈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第18-21页 |
| (四)针刀治疗的机制及优势 | 第21-23页 |
| 结语 | 第23-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4-26页 |
| 综述 | 第26-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 附录 | 第32-34页 |
| 致谢 | 第34-35页 |
| 发表论文 | 第35-39页 |
| 详细摘要 | 第39-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