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双波段三焦距光学系统设计与评价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多波段光学系统的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杂散光分析的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第二章 双波段三焦距光学系统设计 | 第16-32页 |
·双波段三焦距光学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第16-17页 |
·复合光学系统性能要求 | 第16-17页 |
·复合光学系统总体方案 | 第17页 |
·共口径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 | 第17-18页 |
·复合光学系统优化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18-30页 |
·可见光长焦距分系统设计 | 第19-22页 |
·可见光长焦距分系统优化设计 | 第20页 |
·可见光长焦距分系统像质评价 | 第20-22页 |
·长波红外分系统设计 | 第22-25页 |
·长波红外分系统优化设计 | 第22-23页 |
·长波红外分系统像质评价 | 第23-25页 |
·可见光短焦距分系统设计 | 第25-29页 |
·可见光短焦距分系统优化设计 | 第26-27页 |
·可见光短焦距分系统像质评价 | 第27-29页 |
·复合光学系统的结构形式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双波段三焦距光学系统杂散光分析 | 第32-56页 |
·杂散光理论分析 | 第32-37页 |
·双向散射分布函数(BSDF) | 第32-33页 |
·杂散光路径的确定 | 第33-34页 |
·可见光系统杂光分析与红外系统杂光分析区别及联系 | 第34页 |
·杂散光分析的步骤 | 第34页 |
·光学系统消杂光能力评价指标—点源透射比PST | 第34-37页 |
·杂散光对彩色光学系统色彩还原能力的影响 | 第37页 |
·双波段三焦距光学系统的消杂光设计 | 第37-43页 |
·外遮光罩的设计 | 第38页 |
·主镜、次镜内遮光罩的设计 | 第38-41页 |
·挡光环的设计 | 第41-43页 |
·双波段三焦距系统杂散辐射的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43-51页 |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3-46页 |
·表面的散射特性 | 第43-44页 |
·重点采样技术 | 第44页 |
·建立双波段三焦距光学系统的仿真模型 | 第44-46页 |
·确定一次、二次散射面 | 第46-49页 |
·评价系统消杂光能力 | 第49-51页 |
·三个分系统的PST曲线 | 第49-50页 |
·可见光长焦距分系统成像质量估算 | 第50页 |
·可见光短焦距分系统成像质量估算 | 第50-51页 |
·长波红外光学系统内部热辐射分析 | 第51-54页 |
·红外光学系统热辐射模型 | 第51-52页 |
·热辐射杂散光的仿真分析 | 第52-53页 |
·长波红外分系统成像质量估算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彩色光学系统质量评价方法 | 第56-66页 |
·色度学基本理论 | 第56-59页 |
·色度学基本术语 | 第56-57页 |
·三刺激值和CIE色品图 | 第57-58页 |
·色增生指数—CCI指数 | 第58-59页 |
·光学薄膜与探测器光谱灵敏度的匹配 | 第59-65页 |
·探测器光谱灵敏度 | 第59-60页 |
·三通道带通光学薄膜 | 第60-62页 |
·单通道带通光学薄膜 | 第62-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本文所做工作 | 第66页 |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