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模式比较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 ·本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农村小额信贷概述 | 第15-21页 |
| ·小额信贷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 ·小额信贷的内涵 | 第15-16页 |
| ·小额信贷的分类与目标 | 第16页 |
| ·农村小额信贷的特点 | 第16-17页 |
| ·小额信贷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第17-19页 |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国内农村小额信贷模式的比较 | 第21-33页 |
| ·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模式 | 第21-23页 |
| ·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引入中国的背景 | 第21-22页 |
| ·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的运作方式 | 第22-23页 |
| ·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3页 |
| ·政策性小额信贷扶贫项目 | 第23-25页 |
| ·政策性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产生的背景 | 第23-24页 |
| ·政策性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运作方式 | 第24页 |
| ·政策性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 ·以农信社为代表的农村正规金融小额信贷 | 第25-28页 |
|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产生的背景 | 第25-26页 |
|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运作方式 | 第26-27页 |
|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当前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 ·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商业化小额信贷模式 | 第28-30页 |
| ·小额贷款公司产生的背景 | 第28-29页 |
| ·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行方式 | 第29-30页 |
|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0页 |
| ·四种模式的比较 | 第30-31页 |
|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国际农村小额信贷成功经验的借鉴 | 第33-39页 |
| ·孟加拉乡村银行(GB)模式 | 第33-34页 |
| ·印尼人民银行村贷部(BRI-UD)模式 | 第34-36页 |
| ·发展背景 | 第34-35页 |
| ·模式特点 | 第35-36页 |
| ·经验与启示 | 第36-39页 |
| ·从国情出发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 | 第36页 |
| ·引进完善的小额信贷管理机制 | 第36-37页 |
| ·对小额信贷机构的性质进行正确定位 | 第37-39页 |
| 第五章 发展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对策 | 第39-45页 |
| ·转变政府职能,合理定位政府角色 | 第39-40页 |
| ·营造良好宏观政策环境 | 第40-41页 |
|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 第40页 |
| ·稳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 第40-41页 |
| ·推进农业保险的发展 | 第41页 |
| ·拓宽融资渠道 | 第41-42页 |
| ·政策上予以支持 | 第42页 |
| ·大力发展批发基金 | 第42页 |
| ·完善信贷机构内部管理机制 | 第42-44页 |
| ·科学的小额信贷管理体系 | 第43页 |
| ·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 | 第43页 |
| ·提升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 | 第43-44页 |
| ·以市场化利率为主导、实行差别化利率政策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