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绪论 | 第11-25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金属间化合物 | 第12-14页 |
| ·金属间化合物概述 | 第12-13页 |
| ·金属间化合物的应用 | 第13-14页 |
| ·FeAl 金属间化合物 | 第14-22页 |
| ·FeAl 金属间化合物晶胞结构 | 第14-15页 |
| ·FeAl 金属间化合物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 ·FeAl 基复合材料 | 第22-23页 |
| ·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 第22页 |
| ·纳米复合材料 | 第22-23页 |
|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 第23页 |
| ·课题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3-25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25-32页 |
| ·实验主要原料及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页 |
| ·实验所需主要原料 | 第25页 |
| ·实验所需的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页 |
| ·实验理论依据及相关配方计算 | 第25-27页 |
| ·理论依据 | 第25-26页 |
| ·配方计算 | 第26-27页 |
| ·制备工艺 | 第27-29页 |
| ·复合材料合成工艺流程 | 第27-28页 |
| ·热压烧结合成工艺 | 第28-29页 |
| ·测试分析 | 第29-32页 |
| ·实验的测试设备 | 第29页 |
| ·物相分析 | 第29页 |
| ·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 第29页 |
| ·物理与力学性能 | 第29-32页 |
| 3 Fe-Al 体系 | 第32-39页 |
| ·XRD 物相组成分析 | 第32-33页 |
| ·FeAl 金属间化合物烧结过程分析 | 第33-35页 |
| ·微观结构分析 | 第35-36页 |
| ·机械性能分析 | 第36-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4 Fe-Al-Fe_2O_3体系 | 第39-51页 |
| ·Al_2O_3/FeAl 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39-42页 |
| ·反应过程物相分析 | 第39-40页 |
| ·不同 Al_2O_3生成量对 Al_2O_3/FeAl 复合材料物相的影响 | 第40-42页 |
| ·Al_2O_3/FeAl 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 | 第42-49页 |
| ·不同 Al_2O_3生成量对 Al_2O_3/FeAl 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42-46页 |
| ·不同 Al_2O_3生成量对 Al_2O_3/FeAl 复合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6-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5 Fe-Al-A1_2O_3体系 | 第51-54页 |
| ·物相组成分析 | 第51页 |
| ·显微组织结构分析 | 第51-53页 |
| ·力学性能分析 | 第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6 复合材料的断裂与强韧化机理分析 | 第54-57页 |
| ·强化机理 | 第54页 |
| ·弥散颗粒强化 | 第54页 |
| ·细晶强化 | 第54页 |
| ·韧化机理 | 第54-56页 |
| ·Al_2O_3和 FeAl 金属间化合物的协同韧化 | 第54-55页 |
| ·FeAl 金属间化合物的桥连韧化机制 | 第55页 |
| ·颗粒拔出与片层基体的作用 | 第55页 |
| ·微裂纹增韧机制 | 第55页 |
| ·裂纹偏转机制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 ·结论 | 第57页 |
| ·展望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