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场勘查效益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现场勘查效益概述 | 第8-20页 |
一、效益与现场勘查效益 | 第8-10页 |
二、侦查效益与现场勘查效益 | 第10-12页 |
(一) 侦查效益 | 第10-11页 |
(二) 现场勘查效益与侦查效益的区别 | 第11页 |
(三) 现场勘查效益与侦查效益的联系 | 第11-12页 |
三、现场勘查效益的影响因素 | 第12-20页 |
(一) 主观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二) 客观影响因素 | 第14-20页 |
第二章 我国现场勘查效益现状 | 第20-27页 |
一、我国现场勘查主体效益现状分析 | 第20-22页 |
(一) 现场勘查主体的培训效益 | 第20-21页 |
(二) 现场勘查主体的工作效益 | 第21-22页 |
(三) 现场勘查主体的福利效益 | 第22页 |
二、我国现场勘查程序效益现状分析 | 第22-24页 |
三、我国现场勘查技术效益现状分析 | 第24-27页 |
(一) 痕迹物证勘查技术效益 | 第24-25页 |
(二) 生物物证勘查技术效益 | 第25页 |
(三) 化学物证勘查技术效益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实现现场勘查效益最大化面临的困难 | 第27-33页 |
一、现场勘查效益的技术瓶颈 | 第27-28页 |
(一) 技术水平方面 | 第27页 |
(二) 技术应用方面 | 第27-28页 |
(三) 技术创新方面 | 第28页 |
二、现场勘查效益的法律保障困境 | 第28-30页 |
(一) 立法缺陷 | 第28-29页 |
(二) 司法困境 | 第29-30页 |
三、现场勘查效益的价值标准不一 | 第30-33页 |
(一) 从经济学的角度衡量现场勘查效益 | 第30-31页 |
(二) 从法学的角度衡量现场勘查效益 | 第31页 |
(三) 从社会学的角度衡量现场勘查效益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实现现场勘查效益最大化之途径 | 第33-40页 |
一、完善现场勘查主体相关制度 | 第33-36页 |
(一) 完善现场勘查主体准入制度 | 第33页 |
(二) 建立现场勘查主体终身教育制度 | 第33-34页 |
(三) 强化现场勘查主体的法律意识 | 第34-35页 |
(四) 转变现场勘查主体工作方式 | 第35页 |
(五) 完善现场勘查主体福利保障制度 | 第35-36页 |
二、建立健全现场勘查管理机制 | 第36-38页 |
(一) 完善目标管理机制 | 第36-37页 |
(二) 合理配置人员结构 | 第37页 |
(三) 完善激励机制 | 第37-38页 |
三、提高现场勘查技术的总体水平 | 第38-40页 |
(一) 提高现场勘查的科技化程度 | 第38页 |
(二) 不断推动勘查创新 | 第38-39页 |
(三) 加强与高校等社会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