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选题的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17页 |
| ·低碳经济及低碳伦理方面 | 第13-14页 |
| ·生态伦理方面 | 第14-15页 |
| ·生态文明方面 | 第15-16页 |
| ·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 ·发展趋势及研究展望 | 第17页 |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18页 |
| ·基本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本研究主要创新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的内涵 | 第19-29页 |
| ·生态文明的内涵 | 第19-22页 |
| ·生态文明的内涵分析 | 第19-20页 |
|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 | 第20-21页 |
| ·生态文明内涵认识的深化 | 第21-22页 |
| ·低碳经济的内涵 | 第22-29页 |
| ·低碳经济提出背景 | 第22-23页 |
| ·低碳经济内涵认识的深化 | 第23-24页 |
| ·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关系 | 第24-26页 |
| ·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 第26-27页 |
| ·低碳与生态的融合趋势及现代低碳经济内涵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低碳伦理构建的主要理论基础 | 第29-45页 |
| ·中国传统儒、道、佛生态伦理对低碳伦理构建的影响 | 第29-33页 |
|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 | 第29-30页 |
|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 | 第30-32页 |
| ·佛教生态伦理思想 | 第32-33页 |
| ·西方生态伦理对低碳伦理构建的影响 | 第33-36页 |
| ·人类中心主义 | 第33-34页 |
| ·非人类中心主义 | 第34-35页 |
|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观 | 第35-36页 |
| ·低碳伦理相关理论 | 第36-45页 |
| ·生态伦理学 | 第37-40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40-43页 |
| ·脱钩发展理论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低碳伦理实践中的问题 | 第45-54页 |
| ·低碳经济转型的国际压力与唯 GDP 的问题 | 第45-49页 |
| ·“唯 GDP”是我国低碳实践的主要障碍 | 第45-48页 |
|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碳减排国际压力 | 第48-49页 |
| ·公民低碳生态意识与低碳生态责任意识的缺失 | 第49-52页 |
| ·公民低碳生态意识缺失 | 第49-50页 |
| ·低碳生态责任意识的缺失 | 第50-52页 |
| ·低碳生态伦理考核指标的构建与考核主体的缺失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低碳伦理构建 | 第54-74页 |
| ·生态文明视域下低碳伦理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第54-57页 |
| ·指导思想 | 第54-55页 |
| ·基本原则 | 第55-57页 |
| ·低碳伦理实践中的体系构建 | 第57-61页 |
| ·强化低碳责任意识 | 第57-59页 |
| ·健全低碳伦理制度 | 第59页 |
|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 第59-61页 |
| ·低碳伦理实践的实施措施 | 第61-70页 |
| ·加强低碳管理伦理建设,引导企业低碳化 | 第61-62页 |
| ·加强低碳生产伦理建设,实现生产低碳化 | 第62-65页 |
| ·加强低碳消费伦理建设,实现生活低碳化 | 第65-67页 |
| ·加强低碳科技伦理建设,促进产业低碳化 | 第67-70页 |
| ·构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统一的低碳伦理格局 | 第70-74页 |
| ·构建规划决策的低碳伦理原则,促进区域低碳经济与生态关系协调发展 | 第71-72页 |
| ·强化低碳政策规划执行伦理意识,提升区域低碳经济转型综合竞争力 | 第72-74页 |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74-76页 |
| ·研究结论 | 第74-75页 |
| ·研究建议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