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导论 | 第9-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理论背景 | 第11-12页 |
| ·声誉机制 | 第12-13页 |
| ·集体声誉理论 | 第13页 |
|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简评 | 第15页 |
|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2 农产品行业相关概念界定及我国农产品行业现状介绍 | 第17-22页 |
| ·农产品行业及集体声誉理论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 ·声誉 | 第17页 |
| ·个体声誉 | 第17页 |
| ·集体声誉 | 第17页 |
| ·统计性歧视 | 第17页 |
| ·锦标赛机制 | 第17-18页 |
| ·我国农产品行业现状 | 第18-20页 |
| ·我国农产品交易方式现状 | 第18页 |
| ·我国农产品安全法律层次现状 | 第18-19页 |
|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现状 | 第19-20页 |
| ·我国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现状 | 第20页 |
| ·对我国农产品行业现状的总结 | 第20页 |
| ·我国农产品行业现状与集体声誉模型的相合性 | 第20-22页 |
| 3 我国农产品行业质量结构的理论模型——基于集体声誉模型的解释 | 第22-41页 |
| ·集体声誉模型的基本框架 | 第22-26页 |
| ·集体声誉模型的基本思想 | 第22页 |
| ·模型基本假设 | 第22-23页 |
| ·模型的基本结构 | 第23-24页 |
| ·可能的均衡 | 第24-26页 |
| ·对于均衡的描述 | 第26页 |
| ·集体声誉模型在农产品市场上的应用(模型一) | 第26-31页 |
| ·从委托代理框架到一个农产品市场 | 第26-27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27-28页 |
| ·模型的求解 | 第28页 |
| ·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及经济意义 | 第28-31页 |
| ·本节小结 | 第31页 |
| ·生产者类型分布的动态调整过程(模型二) | 第31-34页 |
| ·生产者类型分布的探讨——从稳定分布到动态调整 | 第31-32页 |
| ·一个形式化的描述 | 第32-33页 |
| ·本节小结 | 第33-34页 |
| ·两个群体间的声誉锦标赛(模型三) | 第34-41页 |
| ·锦标赛模型与集体声誉 | 第34页 |
| ·双生产者集体模型的设定及稳态 | 第34-37页 |
| ·集体声誉锦标赛制下稳态的滞后收敛效应 | 第37-39页 |
| ·存在调整成本的集体声誉锦标赛 | 第39-40页 |
| ·本节小结 | 第40-41页 |
| 4 模型特殊情形的算例分析与数值模拟 | 第41-47页 |
| ·模型特殊情形的算例分析 | 第41-43页 |
| ·一次性冲击和持续低质量均衡 | 第41-43页 |
| ·类型分布动态调整模型的收敛期限 | 第43页 |
| ·设定参数与数值模拟 | 第43-47页 |
|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47-51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政策建议 | 第48-49页 |
| ·可供继续研究之处与展望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