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 ·稀土资源现状及其应用 | 第9-10页 |
| ·稀土萃取分离无皂化技术 | 第10页 |
| ·负载有机相的反萃及后续沉淀研究 | 第10-17页 |
| ·草酸直接反萃沉淀研究 | 第11-14页 |
| ·无皂化萃取条件下的反萃研究 | 第14-15页 |
| ·稀土草酸盐的沉淀粒度控制研究 | 第15-17页 |
| ·课题来源、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 ·课题来源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 ·研究原理及意义 | 第18-20页 |
| ·原理分析 | 第18页 |
|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P507-N235-煤油体系草酸直接反萃试验研究 | 第20-29页 |
| ·实验流程 | 第20页 |
| ·实验原料和装置设备 | 第20-21页 |
| ·检测与计算方法 | 第21-23页 |
| ·反萃沉淀率的滴定 | 第21-22页 |
| ·稀土浓度的滴定 | 第22页 |
| ·水相氢离子浓度滴定 | 第22页 |
|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22-23页 |
| ·P507-N235-煤油体系中稀土负载有机相的反萃 | 第23-27页 |
| ·反萃剂及沉淀酸度的选择 | 第23-24页 |
| ·相比对反萃沉淀的影响 | 第24-25页 |
| ·草酸用量对反萃沉淀的影响 | 第25-26页 |
| ·P507-N235-煤油体系中大颗粒稀土化合物的制备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P507-N235-煤油-环己烷体系盐酸反萃试验研究 | 第29-40页 |
| ·实验流程 | 第29-30页 |
| ·实验原料和设备 | 第30页 |
| ·检测与计算方法 | 第30-31页 |
| ·反萃率的滴定 | 第30-31页 |
| ·稀土浓度的滴定 | 第31页 |
| ·含酸复合有机相残留酸度的滴定 | 第31页 |
| ·各因素对反萃率的影响 | 第31-39页 |
| ·振荡时间对反萃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 ·酸度对反萃率的影响 | 第32-35页 |
| ·相比对反萃率的影响 | 第35-37页 |
| ·负载有机相中稀土浓度对反萃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 ·有机相的循环利用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草酸沉淀制备大颗粒稀土化合物的试验研究 | 第40-57页 |
| ·实验流程 | 第40页 |
| ·实验原料与设备 | 第40-41页 |
| ·检测与计算方法 | 第41-43页 |
| ·草酸理论用量的计算 | 第41页 |
| ·高锰酸钾法测草酸含量 | 第41-42页 |
| ·激光粒度分析 | 第42-4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3-56页 |
| ·不同草酸用量对稀土沉淀收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大颗粒稀土化合物的正交试验研究 | 第44-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页 |
| 个人简历 | 第64页 |
| 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