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5页 |
| 1 绪论 | 第15-2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 ·可伸缩图像和视频压缩编码简介 | 第15-17页 |
| ·压缩必要性 | 第15-16页 |
| ·可伸缩必要性 | 第16-17页 |
| ·可伸缩码流传输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信源编码容错方法 | 第18页 |
| ·信道差错控制方法 | 第18页 |
| ·信源信道联合编码方法 | 第18-21页 |
| ·无线视频传输新技术 | 第21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3-25页 |
| 2 丢包信道中可伸缩小波图像编码传输方法研究 | 第25-47页 |
| ·引言 | 第25-27页 |
| ·信源编码容错性能改进 | 第27-33页 |
| ·基于小波变换的可伸缩图像编码 | 第27-28页 |
| ·对R-SPIHT编码方法的改进 | 第28-32页 |
| ·仿真结果 | 第32-33页 |
| ·信源编码容错方法与信道编码相结合的小波图像编码传输新方案 | 第33-45页 |
| ·UEP与LMDC传输方案 | 第33-35页 |
| ·LMDC-EEP方案 | 第35-36页 |
| ·子码流的嵌入 | 第36页 |
| ·子码流的截断 | 第36页 |
| ·信源和信道编码符号的重新排列 | 第36-38页 |
| ·最优编码方案选择 | 第38-39页 |
| ·仿真结果 | 第39-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3 丢包信道中基于喷泉码的可伸缩视频编码传输方法研究 | 第47-87页 |
| ·引言 | 第47-48页 |
| ·LT Codes | 第48-54页 |
| ·LT Codes编解码 | 第48-50页 |
| ·度分布 | 第50-51页 |
| ·编码符号节点度分布 | 第51-52页 |
| ·LT Codes性能评价 | 第52-54页 |
| ·规则变量节点度LT Codes | 第54-65页 |
| ·本文规则变量节点度LT Codes编码方法 | 第55页 |
| ·度分布修正 | 第55-56页 |
| ·误符号率渐进分析 | 第56-58页 |
| ·差错平台分析 | 第58-60页 |
| ·度分布修正对解码瀑布区域的影响 | 第60-61页 |
| ·仿真结果 | 第61-65页 |
| ·基于规则变量节点度LT Codes的不等错保护方法 | 第65-78页 |
| ·本文不等错保护方法 | 第66-68页 |
| ·不同重要等级信息符号误符号率渐进分析 | 第68-73页 |
| ·仿真结果 | 第73-78页 |
| ·不等错规则变量节点度LT Codes在H.264/SVC码流传输中的应用 | 第78-86页 |
| ·基于信息复制的喷泉码编码方法简介 | 第79-80页 |
| ·仿真条件 | 第80-81页 |
| ·性能比较 | 第81-84页 |
| ·编解码复杂度比较 | 第84-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4 无线网络中基于跨层设计的可伸缩视频编码多播传输方法研究 | 第87-99页 |
| ·引言 | 第87-88页 |
| ·分层视频编码与自适应调制编码 | 第88-89页 |
| ·相关工作 | 第89-90页 |
| ·本文方法 | 第90-91页 |
| ·系统资源分配算法 | 第91-92页 |
| ·整数规划法 | 第91-92页 |
| ·贪婪搜索法 | 第92页 |
| ·仿真结果 | 第92-97页 |
| ·仿真条件 | 第93-94页 |
| ·系统性能比较 | 第94-97页 |
| ·复杂度分析 | 第97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2页 |
| ·结论与创新点 | 第99-100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100页 |
| ·展望 | 第100-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11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11-112页 |
| 致谢 | 第112-113页 |
| 作者简介 | 第113-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