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扑学在中国(1931-1949)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绪论 | 第13-25页 |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3-16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 三.史料来源 | 第18-19页 |
| 四.本文的工作 | 第19-25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三)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四)创新性 | 第21页 |
| (五)论文的框架 | 第21-25页 |
| 1 拓扑学的发展概况(至 1949 年) | 第25-43页 |
| ·前史时期 | 第26-31页 |
| ·初创时期 | 第31-39页 |
| ·飞跃时期 | 第39-43页 |
| 2 拓扑学在中国的发展概况(至 1949 年) | 第43-74页 |
| ·拓扑学在中国的起始之争 | 第43-50页 |
| ·源起 | 第43-44页 |
| ·第一篇拓扑学论文辩考 | 第44-46页 |
| ·俞大维的数学论文内容 | 第46-48页 |
| ·江泽涵的第一篇数学论文的内容 | 第48-50页 |
| ·中国拓扑学家 | 第50-65页 |
| ·第一代拓扑学家 | 第51-56页 |
| ·第二代拓扑学家 | 第56-65页 |
| ·中国拓扑学家的研究概况 | 第65-74页 |
| ·著作出版情况 | 第65-67页 |
| ·博士论文完成情况 | 第67-69页 |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69-71页 |
| ·中国的贡献 | 第71-74页 |
| 3 中国拓扑学家开展的活动 | 第74-99页 |
| ·国内的开展情况 | 第74-83页 |
| ·拓扑学在国内科研院所的开设情况 | 第74-81页 |
| ·拓扑学在中国数学会的交流情况 | 第81-83页 |
| ·中国第一部拓扑学教科书译著 | 第83-90页 |
| ·原著及其翻译经过 | 第83-85页 |
| ·译著的主要内容 | 第85-88页 |
| ·评述 | 第88-90页 |
| ·与国外的交流 | 第90-99页 |
| ·来华讲学的国外拓扑学家 | 第91-93页 |
| ·去海外访问的中国拓扑学家 | 第93-99页 |
| 4 中国拓扑学家的研究工作(上) | 第99-133页 |
| ·同调论 | 第99-104页 |
| ·同调论的发展背景 | 第99-100页 |
| ·同调论在中国的研究 | 第100-104页 |
| ·同伦论 | 第104-121页 |
| ·同伦论的发展背景 | 第104-107页 |
| ·同伦论在中国的研究工作 | 第107-121页 |
| ·同调群与同伦群的关系理论 | 第121-126页 |
| ·同调群与同伦群的关系的研究背景 | 第121-123页 |
| ·中国的研究工作 | 第123-126页 |
| ·不动点类理论和覆盖空间理论 | 第126-133页 |
| ·国外的研究背景 | 第126-128页 |
| ·中国的研究工作 | 第128-133页 |
| 5 中国拓扑学家的研究工作(下) | 第133-168页 |
| ·临界点理论 | 第133-140页 |
| ·临界点理论的研究背景 | 第133-135页 |
| ·中国在临界点理论的研究工作 | 第135-140页 |
| ·示性类理论 | 第140-147页 |
| ·示性类理论的研究背景 | 第140-142页 |
| ·中国在示性类理论的研究工作 | 第142-147页 |
| ·纤维丛理论 | 第147-158页 |
| ·纤维丛理论的研究背景 | 第147-149页 |
| ·中国在纤维丛理论的研究 | 第149-158页 |
| ·一般(点集)拓扑 | 第158-168页 |
| ·拓扑空间的有界性 | 第158-160页 |
| ·集合的稀缺性和区域性 | 第160-163页 |
| ·齐次空间 | 第163-168页 |
| 6 拓扑学在中国的特点与启示 | 第168-184页 |
| ·拓扑学在中国的特点 | 第168-178页 |
| ·拓扑学在中国的外部环境 | 第168-172页 |
| ·拓扑学在中国的内在因素 | 第172-178页 |
| ·拓扑学在中国的历史启示 | 第178-1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4-193页 |
| 致谢 | 第193-19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