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的执行困境及出路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四个案例 | 第13-17页 |
一、 王某故意伤害案 | 第13页 |
(一) 基本案情 | 第13页 |
(二) 判决结果及其执行 | 第13页 |
二、 周某交通肇事案 | 第13-14页 |
(一) 基本案情 | 第13-14页 |
(二) 判决结果及其执行 | 第14页 |
三、 张某故意伤害案 | 第14-15页 |
(一) 基本案情 | 第14页 |
(二) 判决结果及其执行 | 第14-15页 |
四、 金某等三人故意伤害案 | 第15-17页 |
(一) 基本案情 | 第15页 |
(二) 判决结果及其执行 | 第15-17页 |
第二部分 案例昭示附带民事诉讼判决执行难 | 第17-21页 |
一、 附带民事诉讼执行难的内涵 | 第17-18页 |
(一) 法院判决执行难 | 第17页 |
(二) 附带民事诉讼执行难 | 第17页 |
(三) 与一般民事执行难的区别 | 第17-18页 |
二、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执行的困境表现 | 第18-19页 |
(一) 被执行人几乎没有赔偿能力 | 第18页 |
(二) 执行到位率低,空判现象严重 | 第18页 |
(三) 附带民事执行案件大多数成为积案 | 第18-19页 |
三、 执行无法实现的后果 | 第19-21页 |
(一) 使被害人的权力得不到保护 | 第19页 |
(二) 损害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 第19页 |
(三) 影响社会和谐 | 第19-21页 |
第三部分 执行难产生的原因 | 第21-25页 |
一、 来自被执行主体的不利因素 | 第21页 |
(一) 被执行人赔偿能力较差 | 第21页 |
(二) 被执行人思想上有抵触情绪 | 第21页 |
(三) 确无可供执行的财产 | 第21页 |
二、 “重刑轻民”观念的消极影响 | 第21-22页 |
(一) “重刑轻民”的内涵 | 第21-22页 |
(二) “重刑轻民”观念影响判决的执行 | 第22页 |
三、 人为原因产生的不利因素 | 第22-23页 |
(一) 侦查人员不重视附带民事赔偿问题 | 第22页 |
(二) 检察人员不重视附带民事赔偿问题 | 第22-23页 |
(三) 审判人员不重视附带民事赔偿问题 | 第23页 |
四、 重大、恶性案件中被告人赔偿的无能为力 | 第23-25页 |
(一) 此类案件造成损失重大 | 第23页 |
(二) 此类案件的死刑判决使执行无从谈起 | 第23-25页 |
第四部分 解决困境的出路 | 第25-31页 |
一、 转变观念中突出调解 | 第25-26页 |
(一) 要充分认识调解工作的重要性 | 第25页 |
(二) 调解要注重方式方法 | 第25-26页 |
二、 将判决执行作为刑罚执行的参考因素 | 第26-27页 |
(一) 建立刑罚执行中针对履行的激励机制 | 第26页 |
(二) 增加被害人执行阶段的参与权 | 第26-27页 |
三、 建立财产状况调查和附卷移送制度 | 第27页 |
(一) 内涵 | 第27页 |
(二) 目的 | 第27页 |
(三) 意义 | 第27页 |
四、 实行有限的国家补偿制度 | 第27-29页 |
(一) 国家补偿制度内涵 | 第28页 |
(二) 明确补偿对象 | 第28-29页 |
(三) 确立补偿机构 | 第29页 |
(四) 明确补偿数额 | 第29页 |
(五) 补偿基金的来源 | 第29页 |
五、 激励社会公益性组织和团体的参与 | 第29-31页 |
(一) 目的 | 第29-30页 |
(二) 意义 | 第30页 |
(三) 激励措施 | 第30-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