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4页 |
·选题背景 | 第20-25页 |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 第21页 |
·法治国家与公民社会 | 第21-22页 |
·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性 | 第22页 |
·国内保护与更新现状背景 | 第22-25页 |
·研究意义 | 第25-28页 |
·理论意义 | 第26-27页 |
·实践意义 | 第27-28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研究目标 | 第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第30-34页 |
·研究框架 | 第30-3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34-58页 |
·产权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34-39页 |
·产权的一般分析 | 第34-37页 |
·产权保护 | 第37-38页 |
·产权失灵 | 第38-39页 |
·产权制度 | 第39页 |
·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研究综述 | 第39-41页 |
·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的相关概念 | 第39-40页 |
·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的特征 | 第40-41页 |
·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研究综述 | 第41-50页 |
·保护与更新的理论基础 | 第41-47页 |
·保护与更新的实践 | 第47-50页 |
·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房屋产权研究综述 | 第50-51页 |
·聚焦产权现状问题描述,缺乏产权体系构建研究 | 第50页 |
·关注产权主体界定,忽视产权权属配置 | 第50-51页 |
·强调产权权利分配,忽略产权责任义务规定 | 第51页 |
·国外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经验与措施 | 第51-54页 |
·英国 | 第51-52页 |
·法国 | 第52页 |
·美国 | 第52-53页 |
·日本 | 第53-54页 |
·启示 | 第54页 |
·国外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产权与保护更新关系 | 第54-56页 |
·尊重与保护地段居民产权现状 | 第54-55页 |
·限制与调整地段居民产权权利 | 第55页 |
·启示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三章 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的现状与产权问题剖析 | 第58-76页 |
·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的现状 | 第58-63页 |
·传统建筑物质结构损毁严重 | 第58-59页 |
·传统街巷肌理遭遇改变 | 第59-60页 |
·传统文化氛围日益淡薄 | 第60页 |
·现状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 第60-61页 |
·现状生活环境质量低下 | 第61页 |
·现状产权归属复杂、产权密度过高 | 第61-63页 |
·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现状产权问题剖析 | 第63-74页 |
·产权主体模糊导致保护与更新动力不足 | 第63页 |
·产权主体不同导致保护与更新结果两极分化 | 第63-65页 |
·产权主体一元化导致保护与更新行为失控 | 第65-67页 |
·产权的权责利界定不清导致保护与更新行为缺乏 | 第67-68页 |
·产权制度不完备导致保护与更新行为混乱 | 第68-69页 |
·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导致保护与更新行为标准不一 | 第69-74页 |
·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中的产权失灵 | 第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四章 产权与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关系 | 第76-90页 |
·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特殊性 | 第76-79页 |
·“原真性”保护与更新 | 第76-77页 |
·“活态”保护与更新 | 第77页 |
·“小规模,渐进性”保护与更新 | 第77-79页 |
·地段保护与更新中原有社会结构的稳定 | 第79-85页 |
·搬迁取代拆迁——有效减少社会问题产生 | 第80-81页 |
·搬迁——矛盾仍然存在 | 第81-84页 |
·回迁取代搬迁——实现原有社会结构的稳定 | 第84-85页 |
·产权与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关系 | 第85-86页 |
·产权与回迁目标实现的关系 | 第85-86页 |
·产权明晰——合理保护与更新的基础 | 第86页 |
·合理产权体系安排的功能 | 第86-89页 |
·减少地段保护与更新中的不确定性 | 第86-87页 |
·实现地段保护与更新效应外部性内部化 | 第87页 |
·对各主体产生激励效应 | 第87-88页 |
·对各主体具有约束功能 | 第8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产权体系构建的博弈论分析 | 第90-106页 |
·博弈论的基本分析框架 | 第90-91页 |
·地段保护和更新中的博弈分析 | 第91-100页 |
·现状——非合作博弈 | 第92-97页 |
·原因——博弈契约的缺失 | 第97-98页 |
·新产权体系——契约的构建 | 第98-99页 |
·目标——合作博弈 | 第99-100页 |
·合作博弈下地段保护和更新中利益的重新分配 | 第100-104页 |
·合作博弈下短期利益的重新分配 | 第101-103页 |
·合作博弈下长远利益的重新分配 | 第103-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六章 产权体系构建:产权主体与权属配置 | 第106-126页 |
·多元化的产权主体 | 第107-113页 |
·私有、公有与共有产权主体的比较 | 第108-110页 |
·多元化产权主体的必要性 | 第110-112页 |
·多元化产权主体的界定 | 第112-113页 |
·多维度的产权权属配置 | 第113-125页 |
·产权权属的构成 | 第114-115页 |
·多维度的产权权属构成 | 第115-121页 |
·多维度权属、多元产权主体条件下的权利分配 | 第121-123页 |
·产权权属配置中的责任与义务承担 | 第123-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七章 产权体系构建:产权交易与保护体系 | 第126-143页 |
·合理产权交易市场的构建 | 第126-131页 |
·不同主体对地段价值判断的分异 | 第126-128页 |
·地段产权价值的合理评估 | 第128-130页 |
·产权交易市场的完善 | 第130-131页 |
·多层次产权保护体系的构建 | 第131-141页 |
·诺思悖论与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 | 第132-133页 |
·多层次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 第133-136页 |
·监督制度的构建 | 第136-139页 |
·公共参与制度的完善 | 第139-140页 |
·告知承诺制度的完善 | 第140-141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143页 |
第八章 产权重组下的南京城南门西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规划研究 | 第143-188页 |
·南京城南门西历史地段简介 | 第145-149页 |
·南京城南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现状概述 | 第145-146页 |
·南京城南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历程 | 第146-149页 |
·门西地段产权状况分析 | 第149-161页 |
·产权演变历史的分析 | 第149-151页 |
·现状产权与建筑关系分析 | 第151-155页 |
·现状产权与居民关系分析 | 第155-160页 |
·现状产权与院落关系分析 | 第160-161页 |
·地段产权的重新调整与配置 | 第161-165页 |
·产权体系重构对地段保护更新目标实现的重要性 | 第161-163页 |
·产权主体的调整 | 第163-164页 |
·产权权属的调整 | 第164-165页 |
·基于产权重组下的地段院落空间与街巷肌理重构 | 第165-173页 |
·基于现状产权边界与院落边界的街巷肌理重构 | 第166-168页 |
·基于现状产权的院落内部整理 | 第168-173页 |
·基于产权重组下的地段保护更新成果预评估 | 第173-183页 |
·SD法概述 | 第173页 |
·形容词对及评定测度的确定 | 第173-175页 |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175-183页 |
·基于成果预评估下的方案调整 | 第183-186页 |
·保护与更新支付能力评价指标的增加 | 第183-184页 |
·户均居住面积指标的降低 | 第184-186页 |
·本章小结 | 第186-188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88-197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88-194页 |
·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更新理论与实践综述结论 | 第188-189页 |
·产权与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更新关系研究结论 | 第189-191页 |
·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更新中各主体利益博弈研究结论 | 第191-192页 |
·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更新中产权体系构建研究结论 | 第192-194页 |
·产权体系重构下的南京城南门西地段及保护更新规划研究结论 | 第194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94-195页 |
·提出了基于合作博弈的历史地段中民居产权重构理论分析框架 | 第194-195页 |
·构建了适用于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产权体系 | 第195页 |
·提出了基于产权视角的历史地段保护和更新规划新方法 | 第195页 |
·研究展望 | 第195-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197-20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205-206页 |
致谢 | 第206-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