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设计中的“超情趣”设计观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0页 |
| ·论题提出的动因 | 第8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方法 | 第9页 |
| ·论文研究目标和解决的问题 | 第9-10页 |
| 第二章 “超情趣”设计观的概念阐述 | 第10-16页 |
| ·超情趣设计观的定义 | 第10-11页 |
| ·超情趣的特性 | 第11-12页 |
| ·超情趣设计需求产生的主要原因 | 第12-16页 |
| ·后现代主义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12-13页 |
| ·对超情趣需求的心理动因分析 | 第13-16页 |
| 第三章 “超情趣”设计观的研究背景 | 第16-21页 |
| ·哲学背景 | 第16-17页 |
| ·时代背景 | 第17-19页 |
| ·学术背景 | 第19-21页 |
| 第四章 对情趣的认知 | 第21-33页 |
| ·对情趣的认知类型 | 第21-26页 |
| ·感知觉 | 第22-23页 |
| ·注意 | 第23-24页 |
| ·记忆 | 第24-25页 |
| ·情感 | 第25-26页 |
| ·影响超情趣认知的因素 | 第26-30页 |
| ·文化性因素 | 第27-29页 |
| ·时代性因素 | 第29-30页 |
| ·民族性因素 | 第30页 |
| ·超情趣认知的差异性和局限性 | 第30-33页 |
| ·差异的客观性 | 第31页 |
| ·局限的客观性 | 第31-33页 |
| 第五章 设计中情趣的表达途径 | 第33-49页 |
| ·从人的感官层面来研究 | 第33-49页 |
| ·情趣化视觉元素 | 第34-42页 |
| ·形态 | 第34-38页 |
| ·色彩 | 第38-40页 |
| ·材质 | 第40-42页 |
| ·情趣化触觉元素 | 第42-45页 |
| ·情趣化听觉元素 | 第45页 |
| ·情趣化嗅觉元素 | 第45-46页 |
| ·情趣化味觉元素 | 第46-49页 |
| 第六章 案例分析(韩国情趣化设计) | 第49-55页 |
| 第七章 未来设计中的超情趣设计的趋势 | 第55-56页 |
| 结语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